欢迎访问“民生财经杂志网”,我们向网民提供非常全面的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个股等金融投资相关的资讯财经新闻,帮助新手股民学习掌握股票入门基础知识,了解更多丰富精彩的股票金融知识。

主页 > 商业信息 > 财讯:纪念张芝联先生:聚谈法国史的回顾与展望

财讯:纪念张芝联先生:聚谈法国史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民生财经杂志作者:金家骏更新时间:2020-12-27 11:15:01阅读:

本篇文章8855字,读完约22分钟

今年是著名史学家、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创始人张芝联( 1918-2008 )诞生100周年,逝世10周年。 年10月20日~21日,北京大学史学部、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在人文学苑1号大楼共同举办了“纪念张芝联诞生一百年和法国史的国际研讨会”。 会议回顾了他在世界史研究行业的卓越成就,回顾了他对中法文化学术交流的卓越贡献。 鉴于老师最重要的学术影响是中国法国历史学科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会议广泛邀请了5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法国史为中心展开讨论,关注旧制度、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法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发展等行业 出席者的照片是20日上午张芝联诞生100周年纪念会和法国史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式成功举行的。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邓平、历史学系主任张帆、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宏图、张先生女儿张后夫妇等嘉宾出席并致辞。 张老师生前的同事北京大学史系刘祖熙教授、王晓秋教授、王红生教授、国际朋友法国科学院人文政治学院院士、著名汉学者巴斯蒂夫人( mariane bastid-bruguière )、巴黎大希特勒先生( ALICE )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布里斯托尔大学威廉·道尔教授( william doyle )、老师师泽和受影响的中外学者等60人参加。 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党委书记徐健主持 邓教授在致辞中说,张先生是恩师,老师的博识、治学风格、工作精神至今难忘。 张先生至今仍是国内法国史学术研究的一面旗帜,也为世界史研究的整体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张捻顿还整理了张先生珍藏的史学著作和历史图集的一部分赠送给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资料室。 纪念会的环节由北京大学许平教授主持 所有参加者都跟着大屏幕播放了令人感动的旧照片,回顾了张芝联90年的人生历程。 马克垚、楼均信两先生请别人阅读专业写作的纪念复印件,刘文立、马胜利、高毅、孟华、韩琦、什么平等国内学者、还有巴斯蒂夫人、杰拉尔先生相继发言,深刻回顾张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与张先生交往的点滴记忆 巴斯蒂夫人指出,张先生的身体融合了儒教以前流传下来的民主主义、爱国感情、世界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等多种思想气质。 他不仅有着家乡文化以前流传下来的独立和自由精神,而且像他和同世代的许多中国学者一样,是“世界市民”。 纪念会在深深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张先生的女儿张顿·巴斯蒂夫人20日下午正式开始了法国历史国际研讨会。 第一届是法国大革命史主题论坛,由清华大学刘北成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史系缓和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社会史回归: 1788-89年法国政治危机起源的史学研究”。 报告通过整理1999年以来西方学术界大革命研究的进展,指出修正派后社会这一因素再次受到重视。 最近的研究侧重于贵族研究,特别是剑贵族,通过考察他们对现实体制不满的原因,说明了贵族和有生产者尽管采用了类似的启蒙语言,但其采用的具体原因和对未来的期待有很大差异。 这些研究说明在做法论上必须把对观念的考察与现实联系起来 复旦大学史系张智副教授的报告《略论<; 人权宣言>; 提案中的“财产”概念拆除了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中与“财产”直接相关的两个条款,即第二条和第十七条的形成背景和相关讨论。 他指出《宣言》提案的作者们在论述财产问题时使用的语言表现出多样性和对立的特征。 但是在制定《人权宣言》的过程中,代表们最终选择了自然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 从1789年到1793年,革命家采用的财产话语的一些变化,显然折射了大革命本身的变迁。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威廉·道尔的报告主题是“法国革命家是谁? 寻找吉伦特派团" 整理了大革命中关于吉伦特派团的研究后,吉伦特派团的温和形象指出,他们被处决后,原则上是由山岳派创造的。 事实上,吉伦特派团不比山岳派保守 道尔教授从几个方面整理了他们的观念,指出吉伦特派团是经济自由的坚定拥护者,在妇女权利、奴隶制、革命理念的传达等问题上,他们是真正的激进革命家。 道尔教授法国卢安大学史系教授、博士生米歇尔·比亚德院长的报告主题是“共和2年重新评价法国政治例外”。 法国学术界指出,近年来围绕革命时期的“恐惧”引起了无限的争论。 现在,应该理性地看待附加在“疟疾”上的恶名。 因此,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三个论点:第一,“恐怖主义系统”或“恐怖主义政治”的观点是共和2年热月战胜罗伯特·斯皮尔的人编造的。 其次,我们不能。 另外,不应该把“恐惧”看作是编年史的一个时期,应该把它看作是现象。 最后,应该放在政治例外的框架下而不是把“恐惧”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研究,从1793年秋天开始运转的革命政府是这个政治例外的象征。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熊猫讲师的报告主题是“从向往自由到实现自由:明星夫人在“热月知事政府”时期对政制民情进行思考”。 她指出,明星夫人认为激进革命时期的弊端是根据抽象理念构建共和制,但无视民情发展的基础,引起政制和民情的落差,引起政治狂热,这不仅是对肉体的残忍,也是对人心的危害 事实上,激进革命家们主张继承启蒙,但往往把原本多而温和的启蒙思想变成简单激进的革命话语。 激进革命时期敌我对立的政治文化受到冲击后,明星夫人提倡政治妥协,提倡超越左右的中间派,在其宪制构想中设立永久议院作为制度载体,解决派系纷争的局面,消除政治狂热带来的痛苦和分裂,在民情和政制之间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毅教授解体了波拿巴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认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可能绕不开波拿巴主义。 他强调,关于拿破仑·波拿巴的历史地位,历史学界一直没有正确的答案或有点过低。 我们应该从更重要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即波拿巴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关系。 “波拿巴主义”的统治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国家管理的性能,同时无损人民主权的基本上,客观上作为法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工具发挥作用。 现在,是因国而异的样子,还是一般只显示了其中的一部分方面? 总之大革命史学对波拿巴主义的研究还不深入,依然值得研究。 高毅教授的第二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早期近代法国的文化和政治,由北京大学许平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史系熊芳芳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仪式和政治:安娜的心与中世纪晚期法国王室的双重葬礼”。 她以安娜·德布列塔尼王妃的双重葬礼为例,拆除了其葬礼在当时历史语境下赋予的政治意义,证明安娜要求建造心脏坟墓是中世纪末期法国王室和贵族的习惯方法,不是特例。 为此举行的双重葬礼也旨在突出安娜王妃的身份,进一步强化她作为推进布法合并的“和平之母”的形象,为王国服务。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史系唐运冠讲师的报告主题是“文明化”视野下的16-18世纪法国爱情阅读史浅析——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他指出,16-18世纪是法国“文明化”的重要时期,这种文化变革对爱情阅览史的发展有决策意义,体现在法国人对爱情小说随处可见的“下流”的“物质下体要素”的阅读感上。 17世纪中叶以前,不同阶层和性别的法国人可以欣赏、理解或至少不反感这些因素。 17世纪中叶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宫廷社会为中心的上层社会“文明化”,拉布吕耶尔和伏尔泰等人“突然发现了‘肮脏’无法理解的情歌。 巴赫金的研究对文艺学和历史学的迅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必须指出,拉布拉多和近代初期法国的社会文化有明显的误读,特别是将“官方”和“民间”的概念绝对化、对立,混淆了16-18世纪的文化 会议现场东北师范大学史学院副教授徐前进的报告主题是《古今之争——17-18世纪法国现代主权话语的初期史》。 他认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古今之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序幕。 那是文艺复兴从人文主义向现代精神过渡的时代,最终确立了历史进步论、科学话语风格和现代民族意识。 古今之争在欧洲现代国家的早期历史上是母题,有跨学科、地域间、多重解释的可能性,最初是关于文艺风格的争论,后来变成了语言、科学艺术、民族精神创造性的问题。 法国的争论与王权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新知识和主权的话语、以及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起源有关,具有更多的意义。 中山大学史系(珠海)王印副研究员的报告主题是“法国旧制度时代的个体敬仰信:以冉森派为例”。 他指出“虔诚阶层”的形成是法国17世纪最明显的文化变革之一,其出现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文化景观,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社会、政治及思想的迅速发展进展。 “虔诚的阶层”以文字为内容和信仰为社会的划分标准,具有文化社会学意义。 其文化特征不仅是这个词内涵的核心而且是解释和理解与之相关的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关键。 早期的伦森派是虔诚阶层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各种文化特征极端迅速发展的结果。 他通过考察这一群体的灵修观念、隐居实践和虔诚信任度,总结了神秘主义个人的虔诚信任、世俗影响下的世界追求、不断分化的书写阶层三个比较显著的文化特征,加深了对“虔诚信任阶层”的认识。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郭丽娜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文学在近代法国社会的政治功能——以<; 要义遗留>; 法译初探<; 易经>; 以在法国的传达为例” 她认为翻译起着制作新副本,在流通的新语境中表达意见,参加政治活动,构建民主社会的作用。 法国第三共和国初期,政体问题引起了社会争论。 巴黎传教士前传教士童文献应《基督哲学年鉴》主编伯尼蒂的邀请,将耶稣会计师马乔泽的《中国古籍中含有的基督教重要义遗存》拉丁语抄本翻译成法语。 这本书含有《易经》的重要意义,参考明儒的解释。 从伯尼蒂和童文献法翻译的用语和释义两方面,童文献基本忠实于马若瑟的设想,试图从中说明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有相同的共同点。 这证明,包括中国文化特别是天道时势变化道理在内的文学经典《易经》在法国社会转型期经过传教士的翻译,影响了法国社会。 可以看出法国社会政教分离初期天主教会人们的看法和相关争论的激烈。 中山大学史系周立红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法国荒政史的缺失与构筑中国荒政史的对照”。 她指出整理《荒政史》的研究状况,构建法国荒政史,有助于加深对旧制度时代王权运作机制的认识,另外,在激活法国社会经济史之前传入,整合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研究行业 法国旧制度时代的荒政史的写入,以荒政和法国王权的兴衰为主线,但不能过去紧凑地解决两者的关系,不能掩盖,也不能段荒政的断裂、对立,最好在断裂、冲突上探寻荒政发展的深层动因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詹娜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近代欧洲气候和历史”。 她认为,近代欧洲气候的一些变化引起植物生长、粮食作物减产、大规模饥荒、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条件、影响民众心理倾向、严峻的气候破坏农业,引起人们对饥饿的恐慌、暴动和 当然,人类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进步,良好的渔场探索帮助欧洲人发现美国,农业革命发明了新的农业方法,改善排水设施,增加新作物的品种,比较有效地提高农业产量。 因此,当人类面临新的气候变化时,必须借鉴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与自然和谐相处。 21日上午,法国历史国际研讨会继续举行。 第一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启蒙时代的文化和思想”,由复旦大学的李宏图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历史学文化学院何平教授的报告题为“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报告从历时性和同时性的角度,分解了全球化初期、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欧洲内部思想的跨国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热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联。 报告还从概念史的角度探讨了宗教宽容、批判精神、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一些重要子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启蒙运动的遗产依然值得今天人们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院庞冠群副教授的报告题为“后现代后重新审查法国的启蒙运动”。 报告认为,20世纪67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对启蒙的批评越来越激烈,学者们认为启蒙思想应该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病负责。 启蒙运动史家对此作出了反应,构建了启蒙运动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试图纠正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曲解。 21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研究的视野广泛,关注点集中在帝国、殖民地、科学、他人、奴隶制、种族、女性等问题上,研究对象也开始回归启蒙萧述本身、启蒙大哲。 启蒙运动研究在应对挑战中迅速发展,启蒙运动多样化和同一性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与上述宏观研究不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芳博士从细节切入,做了题为“制造史——关于“铁面人”的逸闻、回忆、想象”的报告。 “铁面人”首次出现在“路易十四时代”,之后二世纪多出现了50多个假说,衍生出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此,伏尔泰应对首要责任,口述史料考证不严密,隐瞒了某消息,含蓄地描写了诱惑网民将“铁面人”与法国王室联系在一起。 在绝对君主制的秘密政治体系下,网民通过“铁面人”的细节传闻探索更深层的意义,结合关于路易十四的记忆和当时特定的社会气氛,想象和演绎这个轶事,最终绝对君主制暴政的符号和艺术创作主题 《铁面人》的轶事表明了记忆、想象与现实、心灵纠葛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成为“制造史”的。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崇明教授报告说:“公意,还是普遍意愿:再译<; 社会契约论>; 的思考" 据报告,中文学界普遍将“volonté générale”翻译成“公意”,容易被理解为具有某种集体主义和极权主义的颜色,这是误译。 表现出普遍的意志,卢梭想首先表现出参与联合的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受到平等的对待。 如果翻译成公共意志或公意,卢梭首先追求的是以公共性约束或抑制个人意志和利益,使人误以为个人是对公共利益构成威胁的个人。 相反,卢梭从个人意志对自我的偏爱中理解普遍意志的形成和行动,因此将“公意”翻译成“普遍意志”有助于澄清许多关于卢梭思想的误解。 第二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十九世纪前半叶的法国思想和政治”,由浙江大学吕一民教授主持。 巴黎大热格拉德副教授的报告书是“重新发现托克维尔”( tocqueville en france,mode ou modèle? ”。 精炼地介绍了史学家托克维尔及其著作《旧制度和大革命》在生前前后的遭遇。 这部著作在1848年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一度很受欢迎,但从1870年开始,托氏和这部著作因无法应付左派、右派、共和派等任何意识形态故事而迅速受到冷遇。 从50年代开始,雷蒙·亚伦和弗朗索瓦·莫维尔“复活”了托克维尔。 由于一系列文案的写作和刊物的创设,托在20世纪80年代纪念大革命200周年的气氛中享有盛名,成为反对正统革命史论的一面旗帜。 经过美孚等学者们的努力,托先生提出的革命不是断裂而是继续,大革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等论题,脱离意识形态争论的治史方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在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留下的是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巨大遗产。 同样以托克维尔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黄艳红发表的报告是“试论托克维尔“民主”概念的时间化”。 托对民主概念的基本见解表明,“民主革命时代”政治社会概念变化的基本特征、大革命的经验和之后的反思、对美国特别是新生美利坚合众国的认识,是民主概念变化的前提和条件。 在托氏的论述中,民主是与贵族制构成一对说明的对立概念,两者有明显的时间优先关系,民主主义成为历史时间的方向,它摆脱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成为了对未来的运动,历史获得了时间基准。 在这种新的历史观中,现在变成了过渡,永远去世的过去和尚不明确的未来是导致托克维尔一代丧失感的思想根源之一。 啤酒教授听了会中首都师范大学史学院镍玉珍副教授的报告,题为“寻求“社会”理解的圣西蒙的社会生理学”。 大革命的挫折促使19世纪法国思想界对“社会”的关心。 圣西门继续秃鹰和观念学派的努力,认为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有机体,正在摸索“社会心理学”。 他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揭示了欧洲社会史发展的动力。 在此基础上,圣西蒙提出了“组织”社会的初步构想。 圣西蒙的社会学说融合了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的萌芽,促进了法国从革命向社会重建的重要转变。 给后世留下了双重精神遗产:唤起同情社会苦难的博爱感情,同时提醒人们注意社会事实进行研究,行动时要保持清晰的理性。 浙江大学史系乐启良教授的报告题为“关于霍乱、卫生和面包1832年巴黎的拾荒者骚乱”。 据报告,第一次全球霍乱危机袭击巴黎半年多,造成近2万人死亡。 为了防止霍乱流行,巴黎警察领导开展了火热的卫生整顿运动,要求积极推进环卫承包制度的改革,更迅速和彻底地运送城市生活垃圾,由此与拾荒者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引起了暴动。 期间因怀疑霍乱的存在而下毒的传言层出不穷,发生了很多袭击和屠杀无辜者的暴力事件。 这场骚乱强调了路易菲利普政府主导的卫生运动和一般民众的民生问题之间的巨大紧张,加强了大革命以来法国社会低落的形象,促进了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激进思潮的传达。 华南师范大学史文化学院周小兰副教授做了题为“规训与自我规训: 19世纪前半叶法国警察的权力之路”的报告。 19世纪上半叶法国警察作为政府可靠的有规律的训练手段,通过严密监视生活物资,惩戒相关违法行为,对现代“监狱社会”的存在作了适当的脚注。 另外,警察队伍内部也进行了自我限制训练,除了组织的细分和完整性,还实现了法律条文的掌握和解读的垄断。 这是警察适应新社会变化,用政治语言获得权力的必然表现。 总体来说,19世纪前半叶没有政治指向的警察制度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建立了以社会控制为目的的力量,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赞同,获得了更多的权力。 浙江大学史系汤晓燕副教授的报告题为“高卢人的形象和法国民族的认可——从大革命到第二帝国”。 她指出,围绕高卢人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当时兴起了以高卢起源为中心的民族承认,但直到大革命,高卢人的形象都在关于“野蛮人”的笼统描写中。 大革命后旧制度中日耳曼文化和罗马文化的斗争,位于追赶法国民族的真正祖先,代表着凯尔特学院的建立。 真正对高卢人形象的正面弘扬始于第二帝国,关于围绕高卢人的民族起源的思考和探索是当时要求民族身份认可的核心议题。 威钦托利的形象再次被捡起来激发民族自信,国家考古博物馆也在那个时期设立。 随着19世纪后半期政治文化的变迁,这个问题会根据上下文得到完全不同的记述。 会议现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韩伟华副教授的报告题为“漫画中的《人间喜剧》:从德梅耶的漫画中窥见法国19世纪的政治和市民文化”。 从1830年7月革命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近代法国从君主立宪制向自由民主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 德米埃是当时法国众所周知的最重要的漫画家,通过在《漫画》、《吵闹》等报纸上发表的数千幅讽刺漫画,对19世纪的法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像杜米埃这样寓庄和谐的漫画在波德莱尔被称为“人类喜剧”,可以说将它们集合起来呈现十九世纪中期法国资产阶级生活的完美编年史。 10月21日下午,研讨会主题按时间顺序推进“第三共和国文化与政治”,由浙江大学教授董小燕主持。 首先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曾晓阳教授报告,“关于近代法国的小学教科书<; 二童环法记>; 的双版本现象" 这篇文章以普法战争后小学语文阅读教科书上出版的《二童环法记》为主题,详细对应了前后两版。 初版中包含的宗教复印件在修订版中被大量删改,实质上体现了右翼和左翼的区别。 第三共和国时代这场激烈的政体之争直接包括了对学校的教育,也强调了教科书问题的政治内涵。 四川大学外语文化学院约翰·菲利普·克鲁特教授( jean-philippe croteau )的教授给我做了题为“魁北克和法国( 1870-1914 ) :关于民族内部以前的传入和现代的跨大西洋对话”的英语演讲。 这是关于身份认可问题的考察,其研究对象是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法语民族,他们是在北美的法国人还是说法语的北美人? 克鲁特教授在本文中指出,从1870年到1914年之间,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教皇绝对权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观点认为他们是旧天主教法国的分支。 第二个共和和自由的观点认为他们继承了法国的遗产,但具有北美大陆的属性。 这两种看法实质上反映了新旧政治思想的差异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肖琦讲师的报告主题是“伊科瓦莱的及其《WeChat的力矩》和法国对德国哲学的)引介( 1919-1939 ),论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哲学在法国的传递。 她说,与法国相矛盾的法国相对封闭的哲学环境妨碍了德国哲学在法国的传递,但以排球为中心的外国,特别是俄罗斯流亡知识精英以大学和杂志为媒介,成为法国早期引用德国哲学思潮的学者群体 德国哲学的引进促进了哲学知识法德之间的流动和再生产,深刻地改变了法国思想和哲学的历史进程。 浙江大学历史系朱晓汉副教授做了这次大会的最后学术报告,题为《从新政治史到文化史——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的法国20世纪史研究》。 作为研究法国知识分子的著名史学家,西里奈利从90年代开始提倡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结合,主张文化是政治的基础,关注表象体系和传达过程。 这个“政治文化史”的观点与“新文化史”不同,被视为“法式文化史”。 朱晓罕认为,西里奈利的史学反映了时代变革中法国史学者重建民族意识的尝试,对现在的现代史和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会议现场这次研讨会的最后环节是以“国际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圆桌讨论,由北京大学高毅教授主持。 啤酒教授和道尔教授作为来自法国和英国的顶尖学者,在怀念不久前去世的法国著名史学家米歇尔·博尔维尔教授的背景下,分别介绍了法语世界和英语世界的“大革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根据两位教授的报告,我们可以接触到外国研究的前沿,参加者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问答和讨论。 高毅教授回顾了这次纪念会和法国史国际研讨会的全过程,衷心感谢大家的积极参加和勤奋的付出。 这次大会的圆满成功不仅表明了中国法国史研究的影响很大,而且广大学术界同事继承和发扬了张芝联等老一代学者开拓的基础业,创造了中国法国史研究的美好未来。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财讯:纪念张芝联先生:聚谈法国史的回顾与展望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3729.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月度热文榜

民生财经杂志介绍

民生财经杂志是领先的财经周刊。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新闻资讯为核心,提供客观及时的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记录、推动、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新闻+数据”为两翼的业务平台全面覆盖中文媒体、英文媒体、高端金融数据等多层次的产品,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全天候国内外权威财经信息,包括宏观、海外、证券、产经、房产、金融、消费、科技、数码、宏观经济看点、微观市场走向、知名财经专家意见等行业权威及时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