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黄道婆之谜︱黄道婆的籍贯问题
本篇文章4178字,读完约10分钟
众所周知,现在上海的市花是白玉兰。 但这一点在1986年很明显。 更早在1929年上海特别市成立之初选出市花时,市民投票选出的是隐形棉花。 这其实更符合历史文化脉络,因为上海这个城市在近代最先繁荣,与棉纺织业的兴起密切相关。 无论中外,棉纺技术的迅速发展往往对某个社会的早期工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别忘了。 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初也是由此而来的),由此推进整个经济体系的变革。 据此,黄道婆是元朝年向松江府乌泥泾居民传授棉纺技术,给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城镇带来繁荣的女性,其历史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有证据表明她发明或创造了某种棉纺技术,她传授的不是工业机械技术而是手工业技术,但最终不能否定她创新了。 也就是说,她引进的纺织织布技术无意中推进了江南的初期工业化,使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商品经济地区之一。 在李约瑟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德国汉学家、中国纺织史专家库恩( dieter kuhn )在撰写《纺织技术》专著时,在专门章节中论述了黄道婆,她改革的三辆纺织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 但不自然的是,就像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家一样,我们对黄道婆的一生几乎一无所知。 唯一的文献中提到了她从海南向上海传递技艺,因此引起了“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黄道婆向谁学习技艺”等一系列争论。 这些问题表面上并不那么无聊,从中可以再次理解“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本文首先讨论黄道婆的书籍问题 黄道婆书籍之争众所周知,黄道婆从海南岛来上海传艺,但历史上黄道婆的事迹记载和对她的纪念,无一例外都在上海地区。 根据她传授的技艺,原本不毛之地是“棉而不是蚕,布而不是麻,利在天下”(徐光启语),因此上海民间纪念黄道婆立祠,每年农历4月初6日在她的生日,纺织纺纱机的女性们在那座雕像前礼拜 到了清道光10年( 1830年),朝廷正式将祠祭列入祭祀仪式,地方官规定每年春天和秋天两个季度主持崇拜黄道婆的仪式。 这座寺院是黄母寺,1991年重建后,至今仍保存在上海植物园。 不仅如此,关于黄道婆一生事迹的所有文献都只能追溯到元代的两个原始资料。 那些是当时住在上海的人留下的,这就是陶宗仪( 1325 )吗? -1407? 《南村中退耕录》和王逢( 1319-1388黄道婆祠并序)中记载 问题是,他们极其简单地记述了黄道婆的一生,留下了很多未解决的谜团。 陶宗仪对其起源的记载只是“国家一开始,女性的名字是黄道婆,来自崖州”,没有提到她在哪里,也没有说明她为什么从海南来上海。 王逢则确定:“黄道婆,松乌泥泾人,很少掉崖州。” 元贞间( 1295-1297 )开始遇到船舶回去。 》至少说明了上述两点,但没有证明她是如何“掉进悬崖的州”和从哪里学到棉织品技术的。 因此,引出了黄道婆是上海人还是海南人的一系列问题。 这又涉及另一件事:黄道婆是汉族还是黎族? 如果她是在海南岛向黎族学习的技艺,她自己是汉族的话,她怎么能克服语言障碍呢? 如果她是海南人,她为什么来上海传艺,以及怎么和当地人交流,海南当地为什么几百年间几乎没有关于她的文献记载和历史记忆? 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道婆才被纪念为“松乌泥泾人”,后来海南方面的学者开始以区分黄道婆的身份和国籍为重点提出疑问,持有的观点与上海学界完全对立。 1987年,原崖县政协副主席、广东民族研究会理事周振东著文确定提交《黄道婆、原籍崖州、黎族女性》。 之后,海南基于“黄道婆在水南村”、“黄道婆在保定村”等民间传说,强烈主张她是海南人。 从这时开始,也有很多海南专家学者来到上海传说中的黄道婆的出生地东湾村,收集资料。 到2009年,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时,试图建设“黄道婆文化”提高三亚城市的品位,黄道婆认为是三亚(崖州)最大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大力推动了“黄道婆对海南崖州黎族织女”记忆的构建。 两者的争论因此加剧了 这种说法真正有力的依据是陶宗仪暧昧的“崖州来了一位女性名黄道婆”。 海南学者羊中兴、冯岳甫的《黄道婆评传》中说:“只有陶宗仪的一句话《来自崖州》才能得到。” 对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杨嘉佑写了《黄道婆研究三题》,认为黄道婆不是肯定崖州人,也有可能是其他地方的人。 从逻辑上来说,这样的理解确实更慎重,也没有王逢的“黄道婆、松树乌泥泾人、很少掉进崖州”的矛盾。 因此,黎兴汤是“黄道婆族属的我见”的文章,“来”字在古代汉语中多被用作“回来”而不是“来”的意思,开始支持“上海说”。 这里有趣的是,对于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如明人张萱《疑耀》卷六《木棉》条,《依陶,道婆崖州人》。 清代嘉定人钱大樫在《咏木绵诗》中也提到“崖州老母年七十”,冀正燮《巳类稿》卷十四说“原来,崖州黄道婆来了”,黄道婆似乎也认为是崖州人。 清末李维清所著《上海乡土志》(上海著易堂印刷1907年版)第54课确定为“黄道婆者,元时崖州人,从广东到本邑”。 但是,上述所有记载都以陶宗仪的记载为蓝本 也就是说,前人没有把黄道婆的原籍认为是“问题”,是因为没有详细调查陶氏的原意。 正如姜铭的《也谈黄道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所述,由于没有观察到这些副本的派生,所以认为陶宗仪和王逢的论述之间存在无法解释的矛盾,主张“黄道婆书籍没有定论”。 黄道婆的一些事迹令人吃惊的是,在700多年前的交通条件下,普通女性怎么能渡海(如果她是乌泥泾人,就必须再回去一次两次)。 对此,暨南大学历史系刘正刚、付伟在《黄道婆问题再研究》( 2007 )的文章中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人口贩运的结果,否认黄道婆死后在上海地区祭祀是以前文化中崇德报恩的体现, 在做法论中,观察到陶宗仪和王逢这两个原始资料之间的矛盾,但持有“崖州说”的人从最初的周振东开始就主张陶宗仪的论述是可靠的,王逢的记述不真实。 对“崖州说”来说,最大的不利证据是王逢的话,因为三亚当地找不到支持它的有力文献。 清代以前的明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崖州志》等没有留下关于黄道婆的任何记载。 干隆《琼州府志》卷十遗事确定记载为“元初,女名黄道婆者,崖人也”,其根据是陶宗仪,光绪《崖州志》卷二在提到黄道婆时,直接从陶宗仪文那里抄袭。 因此,海南(特别是三亚)在论述黄道婆书籍问题时,大多基于有点真实性可疑的民间传说。 从逻辑上来说,“普遍承认‘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人’,没有必要说‘黄道婆不是海南人’”。 另一个观点是否定黄道婆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德国汉学家库恩( dieter kuhn )认为黄道婆在中国历史上可能只是先蚕螺祖这样的传说人物。 海南大学黎族研究者周伟民进一步发表了这一观点,认为“黄道婆只是传说中的人物,而不是历史人物”。 理由是,第一,黄道婆去世30年前,中国史上没有任何记载。 第二,陶宗仪和王逢不是使用科学的创作方法。 第三,海南方面从南宋到民国时代的80种地方史志中,《崖州志》除了转录《广东通志》陶文外,也没有黄道婆的点滴记载。 他认为历代没有记载黄道婆的理由是这个人不存在,是虚构的传说。 但是,这同样不能定论,比如马可波罗用其有名的游记记述了在中国的各种见闻,但在中方的史料中找不到可靠的相应记述,不是说“马可波罗不存在”,而是说“马可波罗在中国” 如何解读两种原始材料从实证主义和疑古派的角度来看,我们评价黄道婆终身事迹时所依据的可靠证据极少,但我视野中的许多学者在论述黄道婆的“事迹”时,很少验证文献资料的可信度 如上所述,陶宗仪和王逢的论述至今为止是唯一可靠的两个原始史料,谁的论述更可靠呢? 基本上,黄道婆赞同是崖州人的学者,所有采信陶宗仪都拒绝王逢。 另一派学者认为王逢确实记载了黄道婆是乌泥泾人,对此陶宗仪认为:“黄道婆事迹的记述是陶宗仪目睹的,还是社会传闻,其真实性不明确。” 从生卒年来看,两人几乎是其代人,是移居松江的外国人(陶宗仪是浙江黄岩人,王逢是江阴人),但记述的年代已经是从黄道婆到松江几十年后了——假设黄道婆于1295年来到这里,陶宗仪的《南村中退耕录》约为11 《南村中退耕录》曾经被认为是极其有价值的文献,但在记述黄道婆的同卷中,也有商人误落龙窟、天陨石鱼和女性12岁等现在非常奇怪的记述,作者心中把黄道婆视为半传奇性的人物。 相比之下,王逢于1357年在松江青龙镇建设“梧溪精舍”后,在正二十六年( 1366年)在张守中的帮助下,迁徙乌泥泾宾贤里,为客籍乌泥泾人,比陶宗仪居住的泷洽更接近黄道婆传艺之地。 这时,当地老人应该对黄道婆的人有记忆,王逢接受当地儒教张守中的邀请决定顺序,也许是可以断言“黄道婆、松乌泥泾人、很少掉进崖州”的理由。 因为他接触到的消息很可能比陶宗仪更为确定。 杭州机神殿作为当地丝织业开山祖供奉的晚唐人褚载《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碑文说:“昔褚河南的孙名载者从广陵回来,得到机杓之法,丝绸业为张。” 这里的褚遂良是祖先的名字,出生地是杭州钱塘人,其9代孙褚载自己也被视为杭州人。 因此,故事的类型适合“当地人从外国回来,传递技术”的类型。 关于黄道婆书籍的争论非常多,但很少有人怀疑陶宗仪和王逢说的“崖州”在现在的海南省三亚市,有些人将其与现在的三亚崖町相比较,这也值得怀疑。 三亚一带直到明清时期才被称为“崖州”(治所今崖町),元朝的地图上没有“崖州”的地名。 今天的三亚当时被称为“吉阳军”,只在北宋972-1073年间被称为崖州,但更早。 同样毫无疑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黄道婆是海南岛的黎族女性,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 “道婆”当然可能不是真名,但宋元时代的黎族几乎没有姓的问题。 张联芳主编“中国姓”的研究表明,三人、毛南、土家、北京、黎等百越系民族的姓几乎都是从外省迁徙来的,非土著居民都是。 宋元时代的海南岛在熟黎中也以王、符二姓为大宗,有点地方黎族直到100年前都没有姓。 但是白沙县也有“那里的黎族是同一个始祖,一脉相传,据说过去的黄姓后来变成了王字,但王、黄没有区别,不在乎怎么写”的传说。 上海一带的吴方言也不区分王、黄,但黎族本来的命名习性完全不是“黄道婆”那样的汉式称呼,而是遵循“元制、平民无业者、不可取名”(冀樾“春在堂随笔”)的惯例,这是个问题。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财讯:黄道婆之谜︱黄道婆的籍贯问题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4687.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