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财经杂志网”,我们向网民提供非常全面的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个股等金融投资相关的资讯财经新闻,帮助新手股民学习掌握股票入门基础知识,了解更多丰富精彩的股票金融知识。

主页 > 商业信息 > 财讯:访谈︱倪玉平:危局中被迫转型的晚清财政

财讯:访谈︱倪玉平:危局中被迫转型的晚清财政

来源:民生财经杂志作者:金家骏更新时间:2021-01-22 16:30:01阅读:

本篇文章7693字,读完约19分钟

今年春天,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镍玉平的新著《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清朝咸同年的财政和社会》。 这是“清代财政史四种”之一。 倪教授长期从事明清史,特别是经济史的研究,在清代财政史行业出版了《清代嘉道财政与社会》、《清代嘉道关税研究》、《清代水粮海运与社会变迁》等多部学术专业书籍。 倪教授表示,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了与以前流传的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真正变革后来发生在咸丰、同治年之间。 关于财政体制和财政结构,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国家财政向财政国家的巨大转变,以前传来的以农业型租税为主体的财政制度全面崩溃,开始向工商业税转变。 最近澎湃的情报记者采访了倪玉平教授,要求他谈谈近代变局中的清代财政。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镍玉平澎湃情报:晚清经历的变局、1840年鸦片战争和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是两件重要的事情。 另一方面,引起晚清财政的“大出血”,以前财政手段传来,无法应对。 这个财政“创面”对清政府来说有多大的危机? 倪玉平:的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情。 一般来说,学术界把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晚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的象征。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惨烈死伤人数最多的反清斗争,对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财政角度来看,这两件事对晚清财政制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清代的财政收入每年约为白银4000万到4500万两,其中2500万两左右来自土地,被称为地丁钱粮食。 其次是盐税超过500万2,第三是500万2的关税。 最后的通常收入是杂税,虽然没有确定的统计,但大致估计在100万两左右。 另外,每年也有约400万石沟粮食的实物收入。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代财政收入中通常收入的总体情况,每年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 除了正常的财政收入外,还有一部分应急收入。 一个是捐款收入,另一个是报告效果。 捐款是政府直接写明价格代码,把官缺、科举制度中的监生、入士等头衔卖给有钱人的。 报效是商人亲自向皇帝、重大军事活动和工程捐款,无需鼓励。 当然,政府也会用其他方法给这些商人一定的补偿。 在财政支出方面,清代人自己的划分非常细,共12项,分为皇室经费、宗室和官员养老金、兵给、车站经费、科场学校经费、河工塘工经费。 与突发性的战争军费、灾害时的蟹免相比,这些是财政上的常规支出。 嘉庆、道光期、日常财政支出的主体是兵工经费和河工经费,兵工达到约2000万两,河工达到数千万两,战时军费和螃蟹的免费支出不在其中。 所以平时朝廷基本节俭,财政收支相抵后剩余的钱存入户部银库,干隆四十三年( 1778年)的户部库存银多达83408014两,是清代的最高记录。 遇到突发事件,清政府采取捐款和报答赤字的方法。 就像你说的“大出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清代大出血。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战争支出、赔偿金和被英军掠夺的钱三部分。 关于战争支出,根据陈锋等人的研究,在2000万两以上。 关于战争赔偿金,中英双方签订的《南京条约》,清政府向英国政府赔偿鸦片烟价格600万元、代偿小贩借款300万元、英军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如分4年偿还,不能按期支付,则每年5。 当时中国方面的赔偿金为银7钱合银1元共计1476万2千日元,从1842年到1845年分7期偿还。 被英军掠夺的钱,重要的是包括广州的赎城费600万元、宁波官库等120万元、扬州赎城费50万元、上海赎城费100万元、南京犒师费100万元。 后英国为了让清廷尽快签订协议,同意将赎价费用等250万元返还赔偿金总额,不包括在内的在800余万元左右。 以上三者合计,鸦片战争将清廷的财政支出换算成白银,达到4500万两左右,相当于清政府一年中的所有财政收入。 但是,当时清廷的财政已经非常紧张,1842年户部银库留下账本余额的有1300万2,第二年993万2,后来发现的银库损失空925万2,几乎贫困。 所以没办法,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赔偿金只能由各省分配。 其中广东筹款最多,支付了10325000两。 其他省份包括江苏支付285000辆、浙江支付975000辆、安徽支付610000辆。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太平天国起义对清代财政的打击更大。 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总支出,清人王运记载在《湘绮楼日记》中,镇压太平天国是“金银二万八千余万,纸币七百六十余万,金八百八十万一贯”。 但是,具体的实数是多少,可能已经很难知道了。 彭泽益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的清代纸币文件和当时各省长、统兵大臣的文集、奏稿等,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军需支出总数为银1.7亿余两,镇压捻军的军需支出总数为银3173万余两,共计2亿余两。 但是彭先生也说:“上表所示的4亿2200万2千万美元以上的军费支出,并不完全。” 考虑到缺失部分,“预计至少是现有军费的两倍以上,约8亿5千万2千万美元。 “每年分配这个金额,加上第二次鸦片的支出,每年的军需支出达到4000万2千美元以上,超过了道光期的年度财政总收支。 光靠枯燥无味的数字就能明白财政的困难了。 澎湃情报:无论晚清危机如何,仅仅是以前流传的国家财政,在“量入为出”的大致上下,应对紧急事态时的韧性如何呢? 倪玉平:晚清时期,有所谓“三千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的说法。 这个时期,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咸丰同治时期财政转型,从“量入为出”向“最出为入”转变的最重要背景 西周以来,“量入为出”的财政几乎是历代中国王朝实行的基本财政政策,与之对应的“量入为出”被视为苛政。 特别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志,“财政上开源的说法,是儒家最可憎的,是编纂古人陈法,砍儒家的牙。 “这是中国历史上财政指导思想转变面临的最大阻力,有人想改变这一大体,想汲取利益,必然会受到巨大的阻力和舆论的激烈批评。 当然,抵抗是另一方面,“量出入”的财政大体上在事实上有很多灵活性。 在清代的文件和奏章中,特别常见的是“这是方便”“其实是方便”。 遇到财政困难,朝廷一般有一点呆板的方法。 以咸丰同治时期以前财政融通性传来为例,我们来看看这些方法。 首先是光圈 咸和期,由于财政紧张,清廷为了八旗和绿营的军费支出和官员的工资发行逐渐减少也是旧财政体制下的惯例。 咸丰四年( 1854年),经户部奏准、京师八旗士兵除了直接支付白事奖银外,还一律不支付红事奖银,各地的驻防八旗也作为一例进行处理,节约经费。 特别是驻扎在密云、张家口、绥远等地的八旗工资,除了步甲和养育兵得到旧的支付外,工资官员还必须将工资银核减少3成来支付,将兵的工资减少2成来支付。 之后,战时工资也减少了。 咸丰10年,黑龙江奉调官兵出征,本来应该全部收2支银,结果根据部议扣除,“减半扣除2成,各扣除2、6分核”。 金额应该支付30两银,结果是实领11.2两,不到一半。 这个时期官员的工资定额和前期没有变化,但军兴以来一直减少到支付。 咸丰三年,户部要求减少官方工资发放。 也就是说,各省的武职养廉三品以上是2成,文职养廉一品到7品是4成。 咸丰六年,清廷进一步规定,外省养廉银发行,文职十二品官员七成,三四品官员八成,五至七品正印官和武职三品以上官员只发行九成。 根据这个推算,各省的养廉减少到发行,每年可以节约90余万2的财政支出。 除了减成发行以外,清廷还将实施第二次减成(也称为“均摊”或“aa制”)。 即,各省的养廉已经减少到发行,但还必须根据实枝的数量,再扣除3成,积多成多。 除了养廉,清廷还把削减支出的目的放在官员和士兵的红白庆事费用上。 咸丰三年九月,敕指出:“所有宗室、觉罗在职养老金官自己的红白事、闲散宗室、觉罗红事赏银、八旗官红白事、兵卒红事赏银,都暂时停止。” 其闲散宗室,觉罗白事衬衫银暂停一半 八旗士兵的白事照顾银,依然照原样给予报酬 “即使是以前通常的婚姻,只要节约就可以节约,如果可以免除就可以免除。 反映活化情况的鱼鳞簿其次是开源的 为了处理财政危机,清政府开始改变持续百余年的田赋不征收政策,允许地方以各种名义向土地征税,例如粮食津贴、粮食捐赠、分谷、穆捐赠、沙田捐赠等,在这一时期泛滥成灾。 各种名义汇款,使人们的责任极为沉重和痛苦。 粮食补贴和粮食捐赠的输赢在四川省 在普通年份,四川省每年都被户部指示向外省付钱进行合作。 嘉庆年间,为了镇压白莲教和少数民族起义,四川省曾经实施了粮食补贴政策。 道光十五六年,在“夷务”再试一次。 太平天国起义后,四川省不仅得不到外省的解金互助,还必须向战争省提供军费和物资。 面对财政缺口,咸丰二年( 1852年)四川省决定在全省各地普遍捐款输,“根据粮食一两,捐款输银一两不同,缘川省土地广泛分配较轻,二百余年被圣泽淋湿,人们急于公开,因此裁军事务 但是,这个措施本来是为了方便的计划,到了第二年,清廷在贫困的极端情况下,想出了命令川省实行田赋的“借征”的方法。 也就是说,要提前领取明年的钱粮。 之后,川省每年以1:1的比例征收援助方案,通过粮食津贴固定下来。 通省共征收六十余万二 粮食捐赠本来是“亩捐赠”,其实施方法在全省除部分赤贫地区一律征收,总额约180余万2。 按粮食捐款从咸丰两年开始实施,因为矛盾很多,民愤极大,引起了民众的武力抗捐。 同治元年,在四川总督罗秉章弹劾,暂时停止了这一方法。 但是,同治2年再次征收,改名为“粮食捐款输”。 咸丰末期,江北粮台有手指捐赠、借钱捐赠、炮船捐赠、沐捐,江南粮台有大米捐赠、工资捐赠、沐捐,运河有炮船捐赠、堤工捐赠、工资捐赠。 另外,有分谷、垄捐赠、沙田捐赠、盐捐赠、卡捐赠、船捐赠、房捐赠、板分捐赠、生物捐赠、铺垫捐赠、丁捐赠等。 这些头晕的名色必须根据要求列入财政收入、项目信息部。 除了以上变更,强烈捐赠和“强借”也成为这个时期的征收“惯例”。 咸丰三年( 1853年)以后,由于军需很重要,有些省开始向民间高级化富派捐赠工资,由政府开具印章,按期返还,给予奖励,被称为“捐赠借款”。 此后,该方法从陕西、广东、山西等省逐步宣传到江苏、浙江等省。 同治期,用兵结束,朝廷本来应该偿还,但意外的是各省长借了佣金,借的钱大多根据工资筹措事例,由官员请奖,作出同等的捐款输处理。 所以我的理解是,像“中庸”之路一样,中国古代“量入为出”的财政思想,其实是比较开放的系统,有很大的展开空之间。 但遗憾的是,咸丰同治时期,朝廷面临的挑战真的太巨大了,已经不能忍受这样的坚韧,只能制造另一个炉子。 就像我在书中说的,“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财政紧张状况,清政府的最初应对措施,依然比以前更加忙于应对,但效果明显不好。 如果不以意外的理由开拓新的财源,清政权可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 “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清朝咸同年的财政和社会”澎湃信息:观察到黄仁宇参与了《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和税收》的翻译,同样以前财政体系流传下来,黄仁宇对明朝财政困境的看法对变革前的清朝财政来说是共通的 倪玉平:翻译黄仁宇的著作是十余年前难忘的经历。 当时,阿风师兄带着我们的几个小弟弟,包括现在在中华书局工作的徐卫东、文史馆工作的许文继,辛苦了很久,特别是逐一检查原始史料花了很多时间。 由于明朝的财政困难,黄仁宇提到了“数字”管理。 但是,我的理解是,这个“数字”的管理其实是脱离了当时中国历史的实际,完全不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 根据黄仁宇的提法,明朝遵循“洪武型财政”的方法,不可违反祖先的训练指导。 我开过玩笑。 朱元璋为中国历史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完成了普通中国人的梦想。 那是“皇帝交替,明年来我家”。 朱元璋是史上最贫穷的农民,他出现的优点和缺点极为明显。 经过他引起的明代中后期财政困境,存在大量实物税,名义低税率和人民实际负担太大,包括官员的低工资收入和额外要求,直接冲击了明代财政系统的运作。 这些情况在清代财政变革之前(我认为这种变革首先发生在道光之后),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比如清朝作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没有那么浓厚的祖先家法,财政改革的动作一直很频繁。 随着财政白银化趋势的发展,实物征收的比重远远低于明朝。 推进廉银养成和羡慕的归公,名实财政和实际财政之间的距离也不是特别突兀。 当然,明代的财政困境和清朝也有一致的地方。 那就是制度确立后,变得容易僵硬,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明朝的财政体制很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洪武型财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财政税收的外在条件发生了变化,但金额不能随之发生变化。 清朝也有这样的问题。 田赋一百年左右没有变法,关税长期浮动在500万两左右。 收入的一部分几乎固定了,但支出的范畴越来越大,迟早会成为大问题。 清朝嘉道时代,随着物价的变化,军费、河工支出增大,财政越来越难以维持。 所以我在《清朝嘉道财政和社会》一书的最后说了。 “即使之后的太平天国不发生起义,清代的财政体制也到了必须作出全新调整的时候了。 到了清朝咸丰同治时期,旧的财政体制崩溃,新的财政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与明朝后期的财政困境有更大的不同。 最重要的是,当时国内外形势不同。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起义是如此大规模的抵抗斗争,特别是发生在清廷最富有财政最重要的源地江南地区,对财政的直接打击在明朝是难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展开,西方列强对清朝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清廷想推行一点政策,缓和财政困难时,不能像明朝那样随心所欲,但看着前面,把手缩回去。 关于内部财政,明末和清末也大不相同。 明末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的原因,遇到财政困难时,首先从以前传达的农业方面,特别是田赋开始,比如三薪加派,工商税方面征收的比重极小。 清末先用厘米金、海关、杂税杂税处理问题,农业税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澎湃情报:又咸又期中国经历了由国家财政向财政国家的转变,但这种转变是旧体制失效下的无力行为。 如此无力的“量出为入”,清政府如何把握收支的“尺度”? 倪玉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咸丰同治时期,清廷确实经历了从“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出”的转变,但这种转变非常尴尬,被掩盖了。 这也是统治者非常虚伪的一面 咸丰同治期,在敕令中经常可以看到“量入为出”思想的强调,由于财政支出的不完备,清廷已经改变了旧的常规收入指京协的工资体制,但通过指等融通方法,将非常例收入,例如厘米金、捐款收入纳入收入范畴 通过这个时期的财政实践,放弃了以往的惯例和非常例的收支确定区分的方法,可以说是“量入为出”的徒具空壳。 同治十二年,内务府立即演奏,内务府广储司银库说:“一年的收款用金、通板核计、详细的比较、例外地各项发行增加,量实际上无用。” 统治者虽然实际上已经做了,但不敢大声说“量入为出”。 关于应该如何把握“量出”,用量出进行控制,我认为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还没有确定的“尺度”。 由于事件紧迫,突发性的事情层出不穷,统治者不能慢慢制定计划。 只是暂时应对,一切都以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税源为最高目标。 除非把民众逼得走投无路,否则完全活不下去就好了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大多数人都很可怜,他们也可以说是特别支配的国民。 澎湃情报:从晚清中央到地方的财政自助经历了捐赠、铸造大金等以前流传下来的政策失败,导致厘米金、洋税等新兴商税大幅增加,确立了以工商为主体的财政税。 在现代社会的官僚机器、军队、大工业等中,它们的运行不可能依赖农业资源积累资本,工商成为最初的积累。 晚清工商的基础也不厚,你怎么看这个变化的利弊? 倪玉平:确实,当时很多经济活动都超过了农业型财政的支持能力。 晚清的财政支出迅速膨胀,依靠厘米金、洋税和杂税。 关于这种财政税收的得失和利害,我理解当时的统治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但只能这样。 利方面为中国近代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原始资金积累。 以创办轮船招商局为例。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很多军工公司,特别是左宗棠创立的福州船政局、影响力,其经费来源特别依赖厘米金和关税。 之后,言官施加了很大的攻击,说船政局糜烂费没用,同为洋务派的李鸿章考虑用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轮船处理沟粮海运危机,以此名义创办了招商局。 第一个李鸿章特别想做生意,但一直筹不到钱。 但是,李鸿章自己筹集了一部分钱,再募集一部分商股,“官督商务”变成了畸形的所有制形态,之后的很多弊病都来自这里。 但是,无论如何,轮船招商局最终还是用这种方法来了。 当时中国很多工业公司就是这样创业的。 这是工商型财政税收有利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面 如果清代海关的税收清算成为弊病,当然会很多 最根本的是财政征收是当时社会所无法承受的。 主体上是农业社会,但财政以工商业为基础。 这两者的矛盾关系非常紧张,征收方面的弊病、支出方面的弊病,在晚清时期非常明显。 因为征收效率本来就更高,所以投资收益率也更高。 另外,因为有那么多税源,支出层出不穷,晚清的财政经常山穷水尽。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大争论,说白了就是国家没有钱。 其实他们理解海防非常重要,塞防也非常重要,在有限的经费的情况下,只能这样做。 之后,成功防止了插件。 当然是在政治平衡方面考虑的。 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钱。 正因为没有钱,海防投入减少的严果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都出现了。 当然,毕竟一切弊端都大大加深了平民的痛苦。 因为羊毛只能长在羊身上,没有其他可能性。 澎湃情报: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提到近代中国的转变和西方财政异曲同工之处。 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西方的情况吗? 倪玉平:我对西方史了解不多。 一个初步的理解是,18世纪以后,始于西方的产业革命沿着从农业型财政到工商业型财政的道路前进。 英国、荷兰、法国和德国就是这样,农业在财政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下降,商业和工业活动带来的税收迅速增加。 而且,这些国家也用于迅速发展贸易,整顿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用军队护卫。 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西方的财政能力和经济力量都得到了巨大的迅速发展。 晚清时期,中国的财政变革被迫转型,其实就是走这种模式。 这样扩展的话题之一是我们以前告诉中国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到底有多特殊。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研究总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特殊性和通常性,特征和共通性。 小细胞、大国家、世界当然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东西,所以任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式、快速发展道路都不是完全照搬,不是完全复制,但整体来说,应该从趋势来看。 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其实在去年brill出版社出版的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ca. 1644-1911 (《清代关税》)一书中。 “其实,中国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特别。 “来自澎湃情报。 请下载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为“澎湃信息”app。

标题:财讯:访谈︱倪玉平:危局中被迫转型的晚清财政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12389.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月度热文榜

民生财经杂志介绍

民生财经杂志是领先的财经周刊。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新闻资讯为核心,提供客观及时的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记录、推动、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新闻+数据”为两翼的业务平台全面覆盖中文媒体、英文媒体、高端金融数据等多层次的产品,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全天候国内外权威财经信息,包括宏观、海外、证券、产经、房产、金融、消费、科技、数码、宏观经济看点、微观市场走向、知名财经专家意见等行业权威及时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