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端午节习俗背后,原来还有这些含义
本篇文章1333字,读完约3分钟
今天是端午节。 粽子、龙舟、蒿、有点雄黄、佩香囊……端午节多是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习惯,不仅与文化传承有关,也与卫生防疫和健康有关。 因为端午节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在这个特别的端午节,让我们一起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意思吧!
粽子最初的名字是“筒粽”,竹筒中加入粘米煮的话,颜色、香、味道都有特色。 到了春秋时代,菰(茭白)叶包的粘米制成牛角状,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被称为“方黍”。 战国时代,楚国医生屈原爱国忧民据说于5月初5日投身汕罗江。 人伤害了它的死亡,开始把屈原的死亡和端午节联系起来。 把“玉米”扔进河里,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哀悼,端午节也赋予了具有道德意义的节日。 晋代时代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食品,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的以前流传的食品之一。
据报道,两千多年前,屈原在沅罗江怀孕下沉,沿岸人民悲痛欲绝,为了打捞屈原遗体而划船。 之后每年端午期间,人们在河里画龙舟,扔粽子,以此纪念这个爱国诗人,画龙舟等端午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现在龙舟运动很受很多人欢迎,很着迷。 今年,作为许多人参加的体育项目,龙舟也应该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一天。 因此,端午节每个家都要在孩子的手腕上系上五颜六色的绳子。 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线做的绳子,能驱除邪恶,防止凶恶的化吉。 戴五色线的风俗最初记载在东汉应劭著的《风俗演义》中,据说系在胳膊上可以避免兵鬼和传染病。
民间普遍认为草和菖蒲可以消灭蛇虫,消灭病菌,消毒避邪,史书上有端午节“挂叶子,戴老虎,喝酒,吃雪糕”的记载。 叶子不应该被称为蒿,用于治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现存的第一本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艾叶的两种治疗方法,即灸法和熏烟法。 至今,地方民间流传着“家里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了”的谚语。
民间报道,5月5日是毒月毒日,是蛇、壁虎、蝎子、蜈蚣、蟾蜍五毒出没的日子。 从前,家乡的壮勇之士们拿着弓箭去本土的保境寺院祈福,用弓箭驱赶本乡本土国内毒害生灵的各种毒物。 “射五毒”是指通过射五毒草的目标来竞争射艺。
端午节这一天,古人有喝雄黄酒的风俗,古语说“喝雄黄酒,病魔都走远了”。 但是,从现代科学的立场来看,喝雄黄酒会损害人的健康,危险性很大。 很多地方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写“王”字的习惯,代表着人们对老虎的崇拜,借雄黄驱毒,借猛虎镇邪,三是对孩子的祝福。
在古代,香囊也被称为香袋、香包、钱包,用彩色碎布和五色线缝制,内部装有各种香料,装在孩子的胸前,美丽大方,香味扑鼻,而且祝愿蚊子的效果和安康。
端午节洗兰汤的风俗历史悠久,战国时代已经有确定的记载。 《大戴礼记》中说:“5月5日,蓄兰是为了洗澡。” 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而是菊科的佩兰,闻起来很香,可以煎着洗澡。 现在,在中国的广东、湖南、广西等地,人们据说可以煮艾、蒲、凤仙、桃叶等入药洗澡,治疗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的风俗承载着国家的感情,融入了真实感,并反映了我国古人在他们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智慧。
资料来源:新华视点
转自:南粤女声
潮州市妇女联盟
微信号: xiumius
原标题:“端午节习俗的背后可能有这些意思。”
阅读原文。
标题:财讯:端午节习俗背后,原来还有这些含义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13420.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财讯: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