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财经杂志网”,我们向网民提供非常全面的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个股等金融投资相关的资讯财经新闻,帮助新手股民学习掌握股票入门基础知识,了解更多丰富精彩的股票金融知识。

主页 > 商业信息 > 财讯:杜泽逊

财讯:杜泽逊

来源:民生财经杂志作者:金家骏更新时间:2021-01-25 15:39:02阅读:

本篇文章5028字,读完约13分钟

王绍曾先生一生从事的学术事业有几个方面,成果丰富,第一成果是目录学,无论是目录学,还是版本学、校正学行业,老师的成果都是史部。 王先生于1930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与张元济一起校对《百袴本二十四史》,从1932年到无锡国专图书馆制作了《二十四史版沿革考试》,整理了《正史》版的源流,1963年高亨转入山东大学图书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先生发挥学术青春,陆续出版了《山东文献书目》、《近代出版社张元济》等专业书籍,《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最代表老师的目录学成果,成为史志目录编纂史和清代文献目录编纂史上的里程碑。 作者/杜泽森,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原载/《文史哲》年第5期,第55-59页《目录版本》是王绍曾先生( 1910-2007 )生前填写各种表格在《研究方向》一栏中最常用的。 为什么要这样填写而不是“版本目录”? 根据老师的说明,目录学是自己学术的基础,从学术史来看,首先有目录学,然后有版本学。 “版本目录”有歧义。 那除了“版本和目录”之外,还可以理解为“重视版本的目录”,成为目录学的部落。 王绍曾先生一生从事的学术事业有几个方面,成果不能说不富裕,但正如老师自己强调的那样,其第一成果是目录学。 王绍曾,字介人,号介盆,还有霞客乡的人 江苏江阴县出身人物 他出生于1910年12月19日,于2007年4月13日去世,享年97岁。 小王的名字生前告诉笔者,“绍曾”是远绍宋代的王曾,是《敬惜字纸》民间习俗中常见的典范。 “经纪人”是继承人 “霞客”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江阴史文化名人。 老师出生在农民家庭,母亲靠养蚕为生。 老师于1927年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此进入学术殿堂。 王绍曾先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或“国专”。 因为全国都有这所国学专修学校。 该校的创始人是国学巨匠唐文治,小王生前被称为“唐先生”。 曾经在国家专业的老师有钱基博、陈杨等著名学者。 钱基博担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无锡国专务长,每周去无锡上课。 国家专门培养了大量的国学人才,有名的有金仲联、王璩常、朱星、周振甫、唐兰、冯其庸等。 当时北京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门都是培养国学专家的重要城镇。 小王是这样的专科学校,专业培养,奠定了一生的基础。 老师的毕业论文是“目录学分类学分类学”。 用这篇文言文写的多达6万个大专毕业论文是当时罕见的目录学优秀论坛。 这篇文章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出发,论述了民国年间引进的杜威十进制及其在中国的改良,表现了对中国以前传入的目录学的深刻认知和融入中西目录学的功劳。 老师毕生学问,包括个人医疗,从不拒绝新的做法,即使亲自实验,他这种开拓进取精神,也是在那时养成的。 这篇论文是钱基博指导的,钱先生对这篇论文非常满意,建议打100分,作为《无锡国专学生丛刊》的第一期正式出版。 当时这个版本很难得到,小王藏了一本。 近年来,收入先生的《目录版本校正学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很多媒体转载。 钱基博当时带论文去光华大学给教师们看后,在另一位弟子冀振楠的论文中说过这样的批语。 “我讲授江南北部,然后得到了三个杨。 在目录中学习王生绍,在《文史通义》中获得陶生存分,在韩语文中获得俞生振楠。 “足见钱基博确实让王绍曾加入了得意门徒的行列。 在后来的流浪中,小王一直与小钱保持着通信。 晚年的王先生整理了周振甫等人共同再版的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并写了《钱子泉先生讲谈杂忆》的复印件。 小王在晚年的教学中,经常提到小钱。 其师徒情谊之笃,影响之深,可见。 钱基博没有出版过目录学专业的著作,只出版了一本版本学专业的著作《版本通义》,是初期很少得到的版本学专业之一,王绍曾也经常提到。 根据对钱基博先生的特别感情,王绍曾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也保持联系,写信,送书,1991年访问周振甫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家,谈了叙利亚两个小时,聊了很多,拍了纪念照。 当时他们是80岁的老人。 谈话期间,小王讲述了当时无锡钱钟书和弟弟旁听钱基博的课。 钱钟书说:“我没听过父亲的课 “告别钱家,王绍曾对笔者说:“你还没胡说八道,为什么不承认呢?” 这件事至今没有答案 1930年王绍曾先生无锡国专业圆满毕业后,经过校长唐文治的推荐,进入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遵循了国学大师张元济先生的校正《百袴本二十四史》。 这是老王治学道路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张元济的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代文化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严格的学术翻译、林纾的文学翻译都是商务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这些名刊也是商务出版,当然还有全国中小学教科书。 在古籍整理出版中,数十年来研究中国旧学界图书资料系统的有商务《四部丛刊》、《百袴本二十四史》、《古逸丛书续集》、《丛书集成初编》、《孤本元明杂剧》等。 商务拥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其中善总部被称为“含芬楼”,收藏宋元旧书、名家抄学校,是藏书史的著名藏书楼。 生意还拥有强大的学者队伍和团队。 这个出版帝国在之后几十年的出版史上只是一个梦想,短期内看不到住在后面的苗子。 商务印书馆为了整理《百袴本二十四史》的影印,在张元济先生家附近设置了“校史处”,日常工作由汪诎年、蒋仲茀两先生负责。 参加过学校史工作的是赵荣长、胡文楷等老师。 校史工作由张元济亲自主持 那么,学校史所的工作是什么? 你为什么从事这项工作? 这一点需要证明 中国古籍数量庞大,中坚是“正经”、“正史”。 正经,即一般所说的《十三经》 正史,即《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逐渐累积起来的,其刊刻,元代有“十七史”,明代增加到“二十一史”,清代干隆之间“二十四史”定型。 正史的出版,历来是文化出版行业的重中之重。 从明清以来的情况来看,明代南京国子鉴有《二十一史》,北京国子鉴发表了《二十一史》,形成了著名的《南鉴本》、《北鉴本》。 明末出现了相当广泛流传的毛晋菊古阁“十七史”。 到了清代干隆年,著名的王立刻书处“武英殿”上刻印了“二十四史”,太平天国安顿下来后,同治年间江苏、浙江、湖北五大官书局共同刻印了“二十四史”,被称为“局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是中华书局点学校“二十四史”。 谁拉《二十四史》,谁都可以在出版领域获得名利。 生意也不例外。 清末以后,“二十四史”有该书局、五洲该书局、图书集成局、竹简斋、史学斋等多个版本,很容易在市场上获得。 生意自己也印刷。 这些大多直接或间接来自干隆武英殿版 关于“局本”,当时也很容易得到。 如何使《二十四史》从学术质量方面更上一层楼,超过其他通行版? 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张元济影射宋、元、明的旧版,总结成《百袴本二十四史》的方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出版之前,《百裙本》是绝对的权威。 中华书局书出版后,《百袴书》依然是前辈学者的插入常备书。 “百袴本二十四史”使用了影印的做法,但经历了严格的校正考证过程。 首先,选择各史传世的早期版本后,以其他版本,特别是清代干隆武英殿本和学校为对象,参加学校的版本有宋、元、明刻本很多。 其中以明南、北鉴、菊古阁本为主体。 这样大规模的上学“全史”,在历史上不多见 清代武英殿本各卷均附有《考证》(校正记),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的“全史”校正事业。 关于钱大昕、王鸣盛、赵翼这样的私家,他们的突破当然很大,但旧书太少,无法和张元济相比。 张元济主办的《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对工作多年来,最后形成了173本《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对记》手稿。 这次校史活动的直接成果是印刷了《百袴本二十四史》,这一正史以宋、元、明旧书为底本,汲取了殿本和其他旧书的优点,纠正了明显的错误,形成了独特的“百袴本”版本系统。 第二个成果是各史之后张元济的蛮横,可以说是二十四史版研究的优秀成果。 这些跋扈曾经出版过单行本,后来被收入张元济《涉园序言跋扈集录》,很多媒体转载。 这些跋文讨论了各史流传的经过与传世各种版本的关系、优劣,特别对清代的《官版》武英殿本提出了系统的批评。 迄今为止的相关介绍中,孙德谦的《古书阅读方法略例》等,把殿本作为最好的版本进行了推荐。 可以说张元济的《百裙本二十四史》打破了这一局面。 第三个成果是张元济取《校勘记》精华写的《校史随笔》。 这本只有一本小书可以说是陈垣的《原学校补放例》(后改名《校勘学放例》)和近百年来最富创见的两本校勘学专业书。 第四个成果最多是173本《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对记》的手稿,大规模的校对记可以说是张氏校对学成果的基础。 《百袴本二十四史》书影王绍曾在商务学校史上于1932年“一·; 二八”事件终于离开上海,回到母校无锡国专,成为图书馆主任。 此前的主任是蒋天枢,蒋老师考清华国学院,由王先生接手。 王绍曾在校史所工作是每天和同事一起去学校,填写印有风格的“校勘记”。 其间,由于工作需要,王绍曾独特的学术头脑,他利用含芬楼的善本特藏,系统调查了二十四史的版本源流。 到了无锡国专图书馆后,写发表了长篇论文《二十四史版沿革考试》,从宋元到明清,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目的检查的资料,整理了《正史》版的源流。 这篇论文在这个行业一直很受重视,台湾学者王国良在《增订本》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中特别收录了王先生的长文,作为《二十四史》版考证方面的代表成果。 然后入选《论集》的有马衡《中国书籍制度变迁的研究》、馀嘉锡《册子制度补考》、胡适《校勘学实践论》、陈垣《校勘法四例》、屈万里《十三经注疏版刻略》、陈国。 从这个立场可以看出老王这篇论文的学术地位 因为参加了《百袴本二十四史》的校正,小王一辈子都以为是张元济的学生。 确实,小王在“版本学”和“校正学”方面的成果是张元济的指导。 小王对张元济有很深的感情,即使离开生意也和张元济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文革”后,小王给中央领导陈云同志写信,为张元济的儿子张树年的工作和生活担心。 1981年小王发现了癌症,接受了切除术。 手术后不久,因病写了一本叫《近代出版社张元济》的书,提交给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成为新时期张元济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小王在序言中说:“每当想起30年代初遵循老师的学校史,都会参观,记忆犹新。 近年来,阅读先生的著作,感到特别深刻,总是想写点什么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小王对张元济的深厚感情。 关于王先生和《百袴本二十四史》的因缘,也表现在王先生晚年耗费大量精力整理《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勘记》。 《校勘记》173本是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时赵守耀拿到的。 “文革”后,王先生暂时呼吁整理《百裙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引起了时任中华书局副总赵守耀先生的高度重视。 他指示中华书局的员工在各地寻找《校对记》原稿,分期归还商务印书馆。 很遗憾七种至今没有落下 经过动荡的岁月,有人能保证这些先贤倾注心血写下的高水平成果不会被夺走吗? 幸存下来的《校勘记》稿本133本( 16种)被王绍曾分割了。 当时笔者一次用包背向济南,交给小王,和小王一起整理一本,分辨张元济的亲笔和其他校史处成员汪诒年、蒋仲茀等笔迹,这些结论已经出现在小王的相关论文中。 蔡元培、胡适当时非常在意《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勘记》的整理出版业,但形势不稳定,有机会整理到1992年。 当时幸存下来的校史处成员只有王绍曾。 校史处赵荣长的儿子赵统非常热情地担任了繁难的誊写职务,尽了最后的孝心让台湾父亲客死。 除笔者外,山东大学刘心明、王承略、李士彪、傅根清、徐超、王培元诸先生及山东教育学院程远芬等同志承担各史具体整理工作,历时8年,最后完成,由商务印书馆分册出版。 进入商业学校史参加《百袴本二十四史》的学校调查,可以说对小王一生的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整理工作开始时,我记得《校订记》大多包括原始校订和《定本》。 《定本》已经删除了《百袴本》殿本撰的文案,这些文案留在了原始校记中。 “定本”是蒋仲茀按照张先生的指示处理的,所以王先生主张按照“定本”进行整理。 笔者建议吸收原始校记的所有复印件,把两个合二为一。 小王不同意 经过反复讨论,小王说。 “菊老已经这样做了。 我该怎么办? ”。 张元济是菊生,被周围人称为“菊老”。 影印古书修改文案,在现代是不允许的。 小王不主张把改字的部分吸收在“校勘记”里。 不是说要保护张元济,“尊人禁忌”应该是心灵的根源。 但是最终小王同意把两个合在一起。 当时,有些整理稿已经提交商务,笔者又去商务做了补充工作才印刷。 由此可以体验王绍曾对张元济的特别感情。 这种感情和学术事业交流的时候,表现形式相当多,复杂,甚至会让别人觉得难以理解。 《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可以说是封印五十多年才出版的,这是史学行业和版本校勘行业的屈指可数的成果。 傅增湘认为张元济校史的贡献超过了钱大联、王鸣盛和赵翼。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观点是成立的 20世纪的大规模学校史工作总共有两次,其成果是《百裙本》和中华书局本。 参加中华书局点校的学者,如果有被称为“南王北唐”的王仲荦、唐长孺,在他们的治学经验中,已经写过闪光的一页。 王绍曾年轻时参加了商务“百袴本”的校对,晚年主持整理了8年大部分的“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对记”。 在他的学术生活中,也同样是光辉的一页。 认识和评价王绍曾先生的学术贡献时,这一页应该是用浓墨上色的。 《百袴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之一是1932年《一·; 二八”事件后,王绍曾去了母校无锡国专业图书馆。 1935年又应民族资本家薛福基的邀请担任无锡尚仁中学校长。 抗战时期在成都和西昌从事行政和事业,创办了《新宁远》月刊和《宁远报》。 抗战胜利后,老师急忙回到了故乡,参加了当时国民政府在重庆的县长培训班,结业后被分配到上海金山县的县长,18个月后辞去县长职务,闲居上海。 建国后,经过著名民主人士周士观的推荐,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济南,曾任山东机械工业学院、济南工学院图书馆副主任。 1960年考上高亨的通信研究生,1963年高亨推荐调到山东大学图书馆。 1978年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推广到了全国。 山东大学图书馆从来没有善本书目,王先生从普通古籍整理善本约1200种,根据有关样式的要求,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报告,并编制《山东大学古籍善本书目初稿》,交付油印。 油印业因事故中断了 之后,经过张长华、高传章,特别是沙嘉孙的进一步努力,《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终于编撰,经过周洪才的校补,出版了世界。 没有目录版本学的基础,这项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工作就不能完成 自1978年重新开始研究生招生以来,山东大学华语系殷孟伦、殷熙先、历史系王仲荦的研究生请王绍曾开设了目录版本的课程。 1983年成立了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小王调到了该所。 1985年古籍所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班,王先生为领导小组成员开设了目录、校正方面的两门课。 研究生班毕业,小王分工指导镇标、王君南、杜泽森的硕士论文。 后来招募了在职研究生王承略、博士生孙荣耀、孙雪萍。 笔者的博士论文是小王和徐传武共同指导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超越古希的王绍曾先生焕发了学术青春,进入了学术生涯中最旺盛的阶段。 进行多个项目。 老师每天早上早起晚睡,赶紧走在图书馆、古籍所和寓所之间,风雨无阻,耐寒。 其间出版的成果有《近代出版社张元济》、《山东文献书目》、《山东藏书家史略》(与沙嘉孙合作)、《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30种,主编)、《预约补海源阁书目5种》(与崔国光等合作)。 从这些成果可以想象70岁以后90多岁、20多年间,一位老学者是如何为学术奋斗的。 这样的学者不多见 这些成果都是相关行业的重要成果,但在老师消费能量最多、最受重视的同时,最能代表老师目录学成果的是《清史稿文艺杂志拾遗》。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的书影《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在其性质上属于目录学的分支“史志目录”。 正史上设有艺文(经籍)杂志的有《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6种。 北洋政府时代完成的《清史稿》也设置了《艺文志》,前6种共计7种。 其他各史缺少艺文志的情况下,清代学者大多制作了《补志》。 艺文志和萧录有遗漏,宋代王应麟以来,做“补编”的人络绎不绝。 这样的成果后来由开明书店编纂成《二十五史补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 围绕正史艺文杂志的预约增补,形成了清代朴学的行业,是从目录学以前就传下来的,这个事业至今不衰。 北洋政府时代修订的《清史稿·; 艺文志》来自著名学者章钰、吴士鉴、朱师辙之手,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可供资金使用的书目很少,体面的书目只有《八千卷楼书目》、《愚斋图书馆书目》几种,所以著录清人萧述9000余种,但依然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武作完成了《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增补了清人萧述1万余种。 两者加起来约两万种 这两个成果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共同出版,书名为《清史稿艺文志和补编》。 王绍曾读了这本书,认为还有很多清人的重要著作没有收入,需要重新编辑,策划了《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得到了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 中华书局还征求了戴逸、来新夏等老师的意见。 王绍曾也与顾廷龙、程千帆、王伊同等交换了意见,得到广泛支持。 这项事业始于1983年,1989年进入教育部全国高中古籍整理研究事业委员会资助项目,1992年进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八五计划项目,1993年完成,2000年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参加编纂前后有张长华、沙嘉孙、苗同园、刘心明、王承略、李艳秋、程远芬、笔者等10多位同志,经常由王先生亲自主持,亲自编撰。 事务所首先在山大图书馆古籍部,后期搬到古籍所资料室,小王每天和项目组的同志一起工作,有问题随时商量处理。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比以往的艺文志和补志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过去的艺文志和补志基本上没有记录萧录版、出处,《拾遗》明确记载了各本书的版、出处。 这对招聘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萧录的范围内,《拾遗》的努力反映了清代编辑的成果,一部古余书有多本编辑本,各创不同项目的萧录。 晚清的翻译关于外国著述,也同样努力著录,同一本书的不同翻译也分别着眼。 根据这些外国的萧述,如果不允许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四种系统的话,在子部设立另一个“新学类”进行收容。 四部分可以接受的,在相应班增设“域外属”进行著录。 这样,晚清西学东的历史得到了相应事实上要求的反映。 对史志目录来说,追随学术文化的迅速发展是衡量其成败的标准之一。 可以说“拾遗”追随时代的迅速发展,取得了成功。 “拾遗”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有包罗新闻的丰富性。 《清史稿艺文志》和武氏《补编》共有清人萧述2万种以上,《拾遗》增加了5.4万种以上,约达到了清人萧述7.5万种。 来史志目录和补史志目录囊括了宏富、具体例子,意味着没有人超过“拾遗”,“拾遗”取得了史上最高的空的成绩。 2003年教育部获得评奖时,“拾遗”获得一等奖是肯定的。 对科研工作来说,如果你的成果不成为里程碑,也就是说如果不成为今后迅速发展的新起点,你就会失败。 当然更好。 你也不是结束。 《拾遗》在史志目录编纂史和清代文献目录编纂史中被认为是里程碑,因为这也是王绍曾作为目录学家的代表作。 2002年国家新修“清史”工程开始后,清史委员会主任戴逸在多次演说中特别提到山东大学王绍曾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新修《清史·; 艺文志》及《清人萧述总目》的编辑修理必须以《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为基础,确定了“拾遗”的历史地位。 王绍曾从20岁的国家毕业后进入学术界,进入了“正史”的研究行业。 直到晚年,在这个行业耕耘,开花,结果,无论是目录学还是版本学,校勘学的行业,王绍曾的成果都在史部。 当我们认知老王的学术特色时,这些是值得观察的。 今年4月,老师去世整整四年了。 笔者赶紧写这篇小文,作为给老师的纪念吧。 图片来源/搜狐网,百度百科微信制作/徐允允

标题:财讯:杜泽逊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13449.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月度热文榜

民生财经杂志介绍

民生财经杂志是领先的财经周刊。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新闻资讯为核心,提供客观及时的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记录、推动、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新闻+数据”为两翼的业务平台全面覆盖中文媒体、英文媒体、高端金融数据等多层次的产品,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全天候国内外权威财经信息,包括宏观、海外、证券、产经、房产、金融、消费、科技、数码、宏观经济看点、微观市场走向、知名财经专家意见等行业权威及时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