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财经杂志网”,我们向网民提供非常全面的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个股等金融投资相关的资讯财经新闻,帮助新手股民学习掌握股票入门基础知识,了解更多丰富精彩的股票金融知识。

主页 > 商业信息 > 财讯:会议|中国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类学的伦理转向

财讯:会议|中国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类学的伦理转向

来源:民生财经杂志作者:金家骏更新时间:2020-12-29 08:33:02阅读:

本篇文章6239字,读完约16分钟

主办者的供图由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事业系承办的“人类学伦理转换与中国研究”学术事业坊于6月29日至30日在杭州灵隐酒店举行。 来自国内外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这次实业坊,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伦理转换( ethical turn/moral turn )”是西方人类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注实际生活经验,作为以野外调查为基础的社会科学,人类学对研究对象的伦理规范、价值观的记录和解体由来已久。 但是,“伦理转换”之所以成为“转换”,不是把关系到美好生活和善恶的大体和行动看作是巨大的文化母体的衍生品,而是以伦理问题为出发点,反省他人在世界上生存的点是更根本的状况和境遇。 反对把伦理生活看作有条理的文化“产品”,必须注意在行动者/感觉者/表现者的具体生活实践中“好人/好事”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伦理行为的主体和周围世界之间有很多纠结 美国人类学家cheryl mattingly和jason throop认为“伦理转换”有三个重要的理论资源。 一是语言人类学中日常交流的发现内在和连带的“普通伦理( ordinary ethics )”问题。 二是现象学人类学( phenomenological anthropology )中道德经验的强调。 三是后福科主义/新亚里士多德学派关于“美德”问题展开的思考。 简单来说,“伦理转换”刚开始不久,虽然缺乏相关用语、概念的统一,但代表人类学内外的合作,用新的理论工具撬动经验反省,拓宽学科视野的繁荣野心。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教化修身,与之相应,在中国研究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中,伦理道德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前辈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学到了很多。 这次商家的召集者说,在迅速变迁的中国社会进行人类学研究,必须接触到很多与伦理相关的问题,但包含在“伦理转换”中的新思维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以更广阔的比较视野重新激活中国的经验 由于国内人类学界还没有系统地应对和反省这一思潮,他想组织这样的学术对话,召集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研究经验的中青年学者,在交流中提出新的想法。 实业坊是从北京大学赖立里以“本体论转换的伦理关怀:重新审视知识”为题的演讲开始的。 她把“伦理转换”和现代人类学的另一项声势浩大的理论运动“本体论转换( ontological turn )”联系起来。 她以从中国传来的思想资源为立足点重新思考人类学要求的“他人知识”,强调不反省这个知识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knowledge”。 后者只承认哪些事实明确、大致确定、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但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知识可能是非大致分散的,促使当事人采取伦理行动,但不是导致明确结果的“良知”。 通过讲述某瑶族民间医生救治患者的故事,莱利认为“伦理转换”中的伦理是安乐哲( roger ames )讨论的角色伦理( ethical role )。 伦理是行为者介入那个世界的大体和驱动力,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商家按议题分为七个论坛,从民族志研究的深度来说,参加者的论文其实谈的是三个不同层次分别解决的伦理冲突和道德生活。 这三个层次是个人如何恰当地生活在由别人和万物组成的世界里。 共时与历时维度下社区道德再生产全球化趋势中的相遇与摩擦 人类学的立身之处在于持续、深入地注意和解体真正的生活经验。 这是因为在微观层面弄清人的生存状况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研究切入点。 “伦理转换”方面的许多研究在这个水平上贡献了许多极为透明和富有想象力的新想法。 这次商家的多篇论文关系到这个水平 例如,南方科技大学袁长庚通过对华北某城市保健品直销集团“肝胆排毒”活动的分解,反思了身体医学人类学中的经典概念“身材( embodiment )”。 在社区变迁和健康实践的背景下,参加者在热烈寻找体内的“毒”的同时,通过这种异物的凝视与和解,唤醒自己非常有道德意义的身体。 “排毒”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个人生活过程中的哲学“事”,它暂时引起语义结构的破裂,同时促使主体通过行动消除这个断裂。 从这个案例来看,他认为我们应该重视“拥有身体”( eventfulness )和其中重建的身体所包含的伦理意义。 而且,身体不是随时都可以自由激活的原子性存在,“身体”的“身体”嵌入了与身体和万物相关的网络,身体被激活的是全网。 南京大学杨德和发表的研究是注意参加城市中产阶级流行的“心灵成长商”。 通过这种商家的活动流程、参加者及其感情变化、活动中随时出现的自我表现、语言制造的表现,他认为活动中浮现的“我”是热情的个人,不断向别人提出要求,并且试图依靠“自我提高”来修复关系。 在对个人生命史的病理学回顾中,自我总是回到孩子的状态,隐藏了经验、梦想、信念、身份等社会属性,热情的满足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这个经验和语言的重构充满了道德色彩,但实际上脱离了真正的伦理实践,弱化了各方面的责任义务,提高自己的梦想有时只能诉诸“生命”、“运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耕的研究所关注当代中国基础社会的精算师 通过表现民族志的材料,李耕认为“算命师”不仅仅是对道理的运用和对未来的预见,算命师多诉诸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间道德。 占卜是过去经验的判定,也是未来生活的想象和开始。 与杨德和所描述的成长商不同,精算师强调在社会、家庭关系的网络上理解“生命”的好坏,当事人必须依靠行动动态平衡自我运气的诸多力量,最终实现美好的生活。 在与客户的交流中,精算师并没有根据其说明的捞取和渴望来确认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反,他们立足于民间道德文化从小流传下来的事实,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修正提案,促使后者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自己的状况和道德义务,而不是滑动到个人主义的自我保护上。 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周雨霏发表了她正在进行的关于西藏凶猛的研究。 该研究既响应了“伦理转换”中的许多议题,又吸收了近年来《跨物种/多种( multi-species/inter-species )》民族志研究中的成果。 她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凶猛的狗的“凶猛”和这种凶猛被赋予了如何多的伦理、市场的意义。 对充满象征意义的西藏凶猛来说,“凶猛”担负着其异域异性,是市场价格高涨的重要“卖点”。 但是,对于需要被驯服、住在人类家中的动物来说,“凶猛”增加了人类狗交互的难度。 《咬人的好狗》中包含的伦理困境映射了社会变迁、文化差异乃至全球文化政治景观。 在野外调查中,周雨霏亲自参与了藏獒犬场的繁殖、培育,在实践中对种间伦理对话提出了新的想法和立场。 下一阶段她的研究将进一步扩展到藏区凶猛狗的产地和下游藏獒的费用市场,以期更全面地描述这个问题。 浙江财经大学卢成仁对土壤改良问题进行了细节生动的多点民族志研究,他非常创造性地将费孝通的古典命题“被土地束缚的中国”转变为“被土壤束缚的中国”。 经过多年跟踪民间有机农业实践者,卢成仁的讨论从技术土壤改良的困境扩展到了这些民间行动参加者们对自我、环境和宇宙的理解。 在充满土壤改良困难和不明确性的行动中,“生态农夫”们以更彻底的个人主义姿态重建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但这种个人行动以对土壤的关心为中心,总是面向别人和未来。 这项研究呼应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中新的主体性生成的研究,但以更广泛的理论视角在更多样的解释空之间展开。 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施维旦是社会员工研究和实践者,她以自己在社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更具体的问题:田野员工如何理解和解决自己在别人生活中的伦理作用? 如何解决自己介入引起的伦理扰动? 在流动性高的社会生活中,研究者自己承担的多重身份和社区权力网络中的动态关系挑战了“价值无关”的角度假说。 这要求不断反省野外研究的“烹饪过程”和该过程如何影响研究的结果和表现。 “共时和经时维度下的社区伦理再生产”关注着社区内部伦理知识、几乎规范的作用及其再生产。 与经典的涂尔干道德研究范式不同,“伦理转换”越来越强调个人道德体验、日常性以及再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断裂和错位。 中山大学张文义提交实业坊的论文主题是缅甸克钦新娘及其在中国西南边境跨境婚姻中的主体性。 这个特殊的团体在国民身份、信仰实践和亲属伦理上有很多模糊和冲突点。 比如,在现在的中国国籍管理制度下难以定居,嫁给当地风景名胜族的家庭后,如何寻求基督教信仰和以前传来的民间宗教之间的平衡,是跨国婚姻本身的脆弱性。 张文义从伦理的角度来看,田野的人们表现出“散布的主体性( distributed subjectivity )”,立足于相互生成的双重要素——当事人的自我伦理展示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资源的基础 张文义强调,“散布”是指主体性的这种关联状态。 浙江财经大学胡梦菌在实业坊发表的研究是基于滇西藏区天主教村落田野的注意,其关键词是带有伦理色彩的“劳作”观念。 通过分解三个案例,她展示了宗教社区中人们劳动与财富相关性的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如何适用于社区史、生命史的重新解释。 无论是在集体主义时期让学生在教会养猪的教师,还是在贩卖葡萄酒的副业神父,还是在家族贪婪的驱使下摘松茸意外死亡的孩子,他们的故事都是外部社会的变迁受到社区的压迫,社区自身的意义系统受到外力 挪威奥斯陆大学尹韬的研究从近20年来中国乡村法律人类学研究以前就流传下来,通过对乡村普法剧剧本登封过程的讨论,他试图表达国家法与地方习俗、制度的嫁接翻译。 《山花》剧本以女性土地所有权和家族伦理冲突等副本为中心展开,在看起来很难协调的各种法律以前流传的之间自由往来,将各种法治资源整合成当地居民能够理解的语言系统。 尹韬是国家和地方社会之间的“翻译”,提请观察社区伦理冲突、文化交流协调员剧本的作者注意。 他们的文化资源的熟练和活用,使改变时代的“规则”成为可能。 同样聚焦于乡村社区的伦理生活,兰州大学刘宏涛的田野地点位于海南岛的美孚黎族村寨。 美孚人的道德大体上基于亲属制度,社区伦理评价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属的生存是否有助于迅速发展。 但是,刘宏涛有意识地开展涂尔干道德研究和以前流传的对话,强调人们通过灵活把握和解释制度来充分发挥能动性。 对少数民族社区来说,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外流、文化变化等客观压力保护着以前传来的困难,对生活在变化世界的人们来说,“以前传来的”和生活的各种道理需要不断被“发明”。 但是,这种“发明”本身需要行动者具有敏锐的制度自觉和伦理自觉。 同济大学陈晋的论文是对川楚境界纳人(摩梭人)达巴“木卡布”仪式的再解读。 “木兜”的仪式是驱逐恶灵,与辞旧迎新、清房屋有关。 另一个是比较死亡 通过聚焦达巴的歌曲和高度象征化的仪式展览,陈晋试图表达纳人社区中空之间的权力及其包含的道德意义。 与“伦理转换”带来的文化政治模糊化、分散性解决不同,陈晋更强调道德与象征权力、宇宙观秩序的关联,以及仪式实施过程中强调的解决方法。 中国崛起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看世界,另一方面必须解决中国的经验,充分考虑世界因素。 这次事业坊的一些论文体现了中国和世界是如何相互认知的参照和背景,将以前传达的研究主题转变为新的活力。 例如,中山大学段颖从缅甸军政时期的合法性危机和国家与社会的疏远出发,对缅甸中国人的生存伦理和文化政治展开了讨论,缅甸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过程、东南亚地区的结构和地缘政治以及地方文化以前传入等许多“ 在各方面力量交错、各种形势不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人在军政府、地方政治力量、僧伽集团及市场经济之间,运用各种资源和策略,经社会同意,道德和价值重建,以及公共舆论的玩笑、谣言和黑幽默,军政专制 我们可以说,这是世界史在地方的再现,也是文化。 道德是以前在外国传来的混溶性重建。 中央民族大学邱昱解决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另一个“出去”。 她报告的研究是关于今天中国人慈善活动在坦桑尼亚的落地及其痛苦。 这种慈善活动的主体是商业精英和汉传佛教组织 邱昱的研究所明确的是,很多都是这些慈善活动家们的挫折和误解。 与期待的“感谢之心”不同,接受惠赠的坦桑尼亚人不感谢具体的恩惠主体,想相信这是上帝恩典的体现。 邱昱由此提出了对她的跨文化伦理的疑问:如果差异无法消除,对话不顺畅,伦理主体如何保证行为的自我接触? 引入“伦理错误集”“伦理粘接”等概念,活用偏向结构式的分解路线,认为留下深刻歧视的伦理平衡在实际生活中是可能的。 来自厦门大学的冯莎、张志培讨论的问题是西方各国“归还”关于殖民地文物的争论。 在这个背景广阔的人类学研究主题中引入了关于“物”及其所有权的想法。 他们的见解是,西方政治家呼吁摆脱“白人负担”,洗掉殖民化“罪恶”的手术游戏,以及第三世界要求归还本民族文化宝物的强烈需求,不能成为面向未来的伦理关系的基础。 面对这样的历史和现状,西方和他人之间如何想象未来的僵局,从生态、性别、民族、乃至阶级和国际法的立场派生出来的一系列冲突是背后的。 他们的研究更宏观,但提出了紧迫的注意:对于历史积淀、权力交叉的伦理问题,现有的理论资源可能成为分解问题的依据,对公正等伦理标准的需要也必须放在彻底的知识反思之中。 华东师范大学黄剑波教授、南京工程学院张志鹏教授分别对事业坊进行了总结。 黄剑波认为,“伦理转换”不是单一的统一学科趋势,其本身包括一些比较宽松的拷贝和前进道路。 结合“伦理转换”的理论背景,他强调我们有必要重视这个学科动态的具体语境,不要笼统地照搬那个结论,不利于拓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视野。 他也阐述了“伦理转换”和“本体论转换”的关系,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缘分和脉络,但强调了人类学象征着如何理解人类生存状况的自我修正,与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息相关。 在总结的最后,他呼吁参加者应该从研究和教育中的基本阅读开始,对“伦理转换”的重要人物、著作展开更为对比的分解。 张志鹏教授的发言说:“伦理人类学在中国:从哪里出发? 转向哪里? ”。 更具体地从中国现代学术以前的传入和使命中提出对“伦理转换”的理解和反思。 他认为在早期社会学人类学的古典研究中,在像“江村经济”这样的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发起的作品中也很关心伦理生活。 “伦理转换”成为可能,值得现代学者讨论的是应对全球化、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 另一方面,其本身与中国现代学术迅速发展的使命密切相关。 他提出人类学家可以把田野从边缘集团扩展到公司、政府、宗教团体这样的主流集团,并将中国语境内的各种新问题与全球背景相关联。 “伦理转换”不仅是学术思潮,也有助于人类学在中国知识生产的生态系统中实现自我变革和提高。 这次事业坊是国内第一次以“伦理转换”为主题的系统探讨。 与海外学术界累积的成果相比,中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另一方面,全体业者都体现了参加者跨越中西,重新审视自我研究,实现学科知识更新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研究者们反复多次的几个基本理论自觉感到高兴。 面对外部学术热潮,参加者不是盲目追随,而是从所有立场继续提出反省和疑问,这些反省和疑问与他们所属的中国研究以前传来的东西密切相关。 在实业坊的最后一次圆桌会议上,与会者继续关注这个主题,希望在野外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相关理论,同时实业坊在未来期间继续举办,产生对中国研究真正有用的思想洞察。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财讯:会议|中国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类学的伦理转向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4392.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月度热文榜

民生财经杂志介绍

民生财经杂志是领先的财经周刊。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新闻资讯为核心,提供客观及时的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记录、推动、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新闻+数据”为两翼的业务平台全面覆盖中文媒体、英文媒体、高端金融数据等多层次的产品,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全天候国内外权威财经信息,包括宏观、海外、证券、产经、房产、金融、消费、科技、数码、宏观经济看点、微观市场走向、知名财经专家意见等行业权威及时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