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财经杂志网”,我们向网民提供非常全面的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个股等金融投资相关的资讯财经新闻,帮助新手股民学习掌握股票入门基础知识,了解更多丰富精彩的股票金融知识。

主页 > 商业信息 > 财讯:国博馆刊︱从考古学立场探究中韩交流的三次浪潮

财讯:国博馆刊︱从考古学立场探究中韩交流的三次浪潮

来源:民生财经杂志作者:金家骏更新时间:2021-01-09 09:33:01阅读:

本篇文章10098字,读完约25分钟

【编辑推】本文的原题“公元前1千世纪后半期中韩交流的考古学探索”,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年04期作者白云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澎湃信息授权发表,原文注释省略,有删改。 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期的东亚地区是古代社会历史大动乱、大变革和大快速发展的时期。 对中国大陆来说,经历了诸国纷争的战国时代、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的秦朝和西汉时代。 对朝鲜半岛来说,青铜器时代迅速发展到高峰,发展到了初期铁器时代。 在半岛北部,经历了传说中的古朝鲜、卫满朝鲜、汉置乐浪四郡的时期。 在半岛南部,马韩、辰韩、瓣韩三个古国相继出现,进入三韩时代,从初期国家向古代国家发展。 在这样的大变革和大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人们移动和文化交流也逐渐盛行,当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对此,古代文献中有记载,更多的考古学发现也从不同的方面明确了。 上森林的“中国式”铜剑中可见的吴越青铜匠渡韩上森林的“中国式”铜剑,是指1975年在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以北完州郡上森林出土的26把铜剑。 据发现者介绍,铜剑埋藏在地下约60厘米处,剑尖东、剑柄西的东西水平放置,好像被捆起来埋在里面。 根据考古学家的调查,附近没有发现其他古代遗迹和遗物。 1976年,当地学者全荣整理发表了这些铜剑,将其称为“中国式铜剑”,讨论了有关问题。 1982年,这篇文章被翻译成日语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这些铜剑除了个别缺少一点外,剩下的几乎干净,形状几乎一样,其形状特征是圆盘状凹面剑的脖子。 实心圆柱形剑茎,截面椭圆形,茎有两个环状带。 凹字形剑格,短宽度,圆肩,截面略呈菱形。 剑身中的脊突起有棱线,截面略呈扁平菱形。 两端略呈凹面,与凸缘之间略呈边界的棱线。 两锷几乎平行,前部的约三分之一处开始变窄,前部的约六分之一处慢慢倾斜收进,成为尖圆锋。 剑首、剑茎、剑格、剑身通体铸造(图1 ) 鉴于其基本特征是“笠形圆头、凹字形格、双方为柱茎”,这里简称为“圆头双方为柱茎剑”。 其尺寸为最高龄者通长47.2厘米( 2号剑)、最短者通长44.4厘米( 7号剑)、通长平均45.9厘米。 剑尖直径3.6-4厘米,剑柄长8-9.3厘米。 剑格长0.75-1.2厘米,宽4.4-5.1厘米,厚1.4-1.8厘米。 剑体根部的宽度是3.8-4.3厘米,平均宽度是4厘米。 剩下的16个重量是274-498克,平均重量是363克。 关于上林中国式铜剑的性质及其由来,全荣认为,上林里铜剑不是实战用的器皿,而是礼仪用品,可能是从中国大陆传来的。 中国学者王青则认为上林里铜剑的年代应该在战国中期前后,认为“可能是齐国传来的”。 但是,经过反复研究,上林里铜剑认为是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东渡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的青铜匠在当地铸造的,……东渡朝鲜半岛的青铜匠是吴越地区的剑匠”。 得到这样的认知,首先是基于以下的分解。 图1是韩国完州郡出土的“中国式”铜剑1.1号剑。 2.3号剑3.5号剑4.6号剑5.7号剑6.11号剑7.12号剑8.14号剑9.19号剑10.21号剑以森林铜剑的形式来看,属于中国东周时代典型的吴越系铜剑。 因为这种“圆颈双双柱茎剑”在南方,特别是吴越地区流行,属于典型的吴越系铜剑。 关于上林里铜剑的年代,可以判断为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的战国中期。 这是因为,这种凹字形剑格的圆颈双钵茎剑虽然定型于春秋末期的吴越地区,但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流行,虽然其形状、构造特征没有大的变化,但剑的长度总体上有稍长的倾向(图2 ),“长度在45-65厘米处最常见。 根据上林里铜剑的形状结构特征推测,其年代应该是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中期。 在朝鲜载宁郡孤山发现的2件“中国式铜剑”与古式细形铜剑共存,在韩国全罗南道咸平郡草浦发现的这种圆颈双柱茎剑与细形铜剑和多按钮细纹镜共存,细形铜剑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被认为是其年代的旁证。 图2中国出土的东周时代铜圆颈双双柱茎剑1 .洛阳中州路m2729:20 2.洛阳中州路m2728:40; 3 .江陵天星观m1:401; 4 .长沙楚墓m935:1; 5 .长沙楚墓m1195:11; 6 .长沙楚墓m1510:2; 7 .长沙楚墓m1315:1; 8 .长沙楚墓m1316:1; 9 .长沙楚墓m1427:2; 10 .长沙楚墓m85:1 ( 1,2,10 .战国初期; 3 .战国中期4,5 .战国末期6-9 .战国时代)关于上林里铜剑的产地,最初的全荣氏指出“绝对不是在当地制造的”,从中国传来。 之后,日本学者根据其形状特征,特别是上森的3号剑和14号剑的铅同位素比,测定了铸造剑所使用的矿物铅是朝鲜系铅的结果等,推测其产地为朝鲜半岛南部一带,被韩国学者认可。 笔者也认为那个产地在当地。 上林里铜剑有鲜明的东周时代吴越铜剑风格,但两者之间有差异。 特别是剑茎的截面是椭圆形和吴越铜剑的剑茎的截面是圆形明显不同的。 上林里铜剑的材质是接近纯铜的红铜,区别于吴越铜剑乃至整个“东周式铜剑”的铜锡青铜和铜锡铅青铜。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东周时代的红铜质铜剑,在中国大陆没有专门制造“非实战用的礼仪用具”出口到朝鲜半岛的可能性。 铅同位素比的测定表明,铸造中使用的矿物质中铅在朝鲜半岛当地生产。 但是,上林里铜剑的制造者可能不是当地的工匠,而是来自中国大陆。 注意分解显示,上林里铜剑易碎,使用只能使用一次的泥范围或陶范铸造,同时使用整个双合范围一次也不重复铸造成型。 双合范围陶范铸剑是东周时代各国剑的技术特征。 流行于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的铜剑属于琵琶形铜剑(曲刃青铜短刀、辽宁式铜剑)和细形铜剑系统,在全罗南道灵岩、京畿道龙仁郡扶里、平安南道将泉里等地发现的细形铜剑的铸造范围全部。 在上述技术和文化背景下,由于“中国式铜剑”的传入,当地工匠难以想象放弃以前从当地传来的石范、分体铸剑技术使用陶范、整体铸造的铸剑技术。 另外,上林里铜剑尺寸小重量轻,但没有明显的铸造缺陷。 特别是铜剑的金属成分接近纯铜。 纯铜的熔点为1083℃,远远高于铜锡合金或铜锡合金的青铜熔点。 另外,纯铜熔液的流动性能和填充能力也比铜锡合金和铜锡合金低,熔铸的难度高,更高。 据此,上林里铜剑是当地制造的,但不是当地工匠使用泥土范和陶范铸剑技术制造的“中国式铜剑”仿制品,而是掌握陶范铸剑技术的中国大陆工匠穿越朝鲜半岛在当地制造的。 基于以上推论,我们认为上林里铜剑的铸造者可能是来自中国大陆吴越地区的铸造剑匠。 这是因为上林里铜剑属于吴越系铜剑。 吴越地区的剑铸造技术在春秋末期高度发达的同时一直持续着,代表着当时各侯国剑铸造的最高水平。 吴越位于江南水乡,吴越居民擅长水上交通和海上活动。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举兵砍伐,越大败,国王就越杀无疆,故吴地在浙江,北齐徐州。 而且,这样越散,诸族子越争、成为国王、成为你,江南的海里就有海滩,征服楚国” 于是,属于越国王室的青铜匠开始逃跑,一些剑匠离开会稽(今绍兴市)和苏州等吴越前往大海,寻找新的生活,终于到达遥远的朝鲜半岛南部西部沿岸一带,在当地铸造铜剑。 关于吴越铸剑匠去韩国的路线,一定是经由“环黄海之路”水路(详细内容在后面)。 即,首先从长江入海口沿着东海西岸和黄海西岸的近海向北,到达山东半岛。 之后从山东半岛北端蓬莱一带入海,沿庙岛列岛北上,通过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 之后,沿着黄海北岸的近海向东向南到达黄海的西朝鲜湾,从那里沿着近海南下,经由江华湾、群山湾,最终进入了现在韩国全罗北海道完州郡的上林一带。 铁器看到的中国大陆铁器文化东渐冶金术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革命性的大事,铁器的制造和采用在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东亚地区,冶金术和人工铁器首先发生在中国的中原地区,然后逐渐扩展到周边地区,成为东亚各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公元前1千世纪后半,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形成了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的波浪。 考古学发现和研究表明,在中国冶金术和人工铁器出现在公元前800年前后西周晚期的中原地区,最早的炼铁技术属于块状炼铁。 之后,经过春秋300年的迅速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战国时代后,铁器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迅速发展期。 钢铁技术迅速发展:春秋初年出现液态生铁冶炼,以液态生铁冶炼为主、块炼铁为辅助的独特东方特色冶金技术以前传入,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出现了韧性铸铁,公元前5世纪末出现了简易、经济的铸铁脱碳炼钢技术。 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淬火技术。 公元前3世纪前半叶发明了铁范围铸造技术。 随着生铁柔化技术和铸铁低碳钢技术的迅速发展,锻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铁器加工,“锻造技法”作为铁器成形技术的一大革新,最晚出现在战国末期,并迅速被宣传。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战国末期,铁器工业系统初步形成。 铁器类型迅速增加,趋向于多样性和专用化。 铁器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应用度也进一步提高,随之铁器的社会应用也扩大到了社会各阶层。 铁器应用的地区进一步扩大,东北方向扩展到辽东半岛(图3 )乃至吉林省西南部一带。 秦和西汉时期,中国古代铁器文化的迅速发展又迎来了新的高峰。 图3中国抚顺莲花堡出土战国铁器1-4.空首斧( lhb:b3,t1:132,t3:91,T4 5 .横銶镊( lhbc:01) 6.刀( t4:110) 7.镰刀( T4:111 ) 8,9 .铠刀 在整个朝鲜半岛,考古学上发现年代最早的铁器是外来的,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末的3世纪初。 在半岛北部发现了很多这一时期的船用铁器。 例如在慈江道渭原郡龙渕洞遗迹、平安北道宁边郡细竹里遗迹的第三期文化层居住地、咸镜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遗迹的第v期居住地、咸镜北道会宁郡五洞遗迹的第6号居住地等被发现。 上述各地出土的铁器,大多是战国末期燕地铁器的常见类型和器皿,同时形态结构也基本一致,与此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明刀货币、布货币等的评价,这些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末的3世纪初左右,“从燕地传入 在半岛南部的现在韩国国内,也在这个时期发现了船用铁器。 忠清南道扶馀郡合松里、唐津郡素里、全罗北道长水郡南阳里等出土的长纵銶镊和剁碎都是铸造品,同时明显属于燕系铁器,随之而来的遗物有铜匕首、铜戈、铜矛、多按钮几何纹镜等,其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 从完州郡新丰遗迹出土的铁环首削刀,其形状和构造特征与燕下都出土的同类器皿相同,是在那个年代或公元前3世纪前半叶。 以上表明,公元前3世纪前半叶中国大陆的铁器已经传入半岛南部地区,同时首先是燕地铁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各地位于韩国西部地区,“11遗址的26个墓葬中出土了燕系铁器”,属于三韩时代的马韩范围,半岛南部于公元前3世纪前半叶从中国大陆传来铁器的是马韩古国,同时铁器产地是燕国 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铁器传到朝鲜半岛是因为公元前3世纪初燕在辽东郡等郡县设置秦开破东胡后,燕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鸭绿江流域一带,燕国生产的铁器传到了其势力范围所及的地区和邻近地区。 另一方面,战国末期各国之间合并战争异常频繁,在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为了避免战乱,移居朝鲜半岛的燕、齐等居民把铁器带到了他们涉足的地方。 当然,这个时期来自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的影响仅限于铁器的搬入,当地开始采用铁器,同时成为当地炼铁技术的产生和铁器生产的前奏。 从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到公元前2世纪末叶的舶来铁器,在韩国国内考古学上的发现在增加,最引人注目的是完州郡葛洞、长水郡南阳里、密阳市校洞、罗州龟基村德谷遗迹等的发现。 全罗北海道完州郡葛洞4号墓出土2件铁纵ຮ钌,刃部和ຮ部大致等宽,其中m4:20,ຮ口略呈梯形,长12.1厘米,宽5厘米。 m4:21,ຮ口为长方形,长16.8厘米,宽5.4厘米(图4-4,5 ),为其年代或公元前2世纪前半。 这种铁ຮ镐在忠清南道唐津郡素里等地也发现,其年代是公元前2世纪左右。 这种纵向ຮ镕在河北易县燕下都、山东临淄齐故城等战国末期和西汉前期的遗存中经常被发现,同时造型几乎相同。 完州郡葛洞墓地出土的2枚铁镰、铸件、弯曲体、背缘正面凸出,柄端有凸栏,其中m2:6,长24.6厘米,宽4.4厘米。 m3:13,长24.2厘米,宽4厘米(图4-1,2 ),其年代是公元前2世纪前半或之前。 这种背缘凸出、柄端有栏的铸铁镰,是燕、齐等地铁镰的典型形态,从战国末期流行到西汉初年。 长水郡南阳里3号墓出土的竖ຮ镕和2号墓的碎片等是公元前2世纪前半左右。 从完州郡葛洞3号坟墓出土的一件封闭型长方形ຮ的空首斧(图4-3 ),可能是锻ຮ铁斧,可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舶来品,也许是使用锻ຮ技法在当地制造的,无论如何,都是把与中国大陆铁器和钢铁技术的内在 图4是韩国完州郡葛洞墓地出土铁器1,2 .镰(葛洞m2:6,葛洞m3:13) 3.空颈斧(葛洞m3:12 ); 4,5 .竖ຮ镕(郡葛洞m4:21,葛洞m4:20 )在韩国发现的初期铁器有两种铸造的梯形锹板。 一个是平面是梯形,上部有小穿孔。 庆尚南道密阳市学校洞3号木棺墓出土1件( m3:10 ),两侧和顶部边缘有凸缘,上部中央有小穿孔,剩下长15.4厘米,宽4.6-10.6厘米,厚0.4厘米(图5-2 ),与此同时 这块铁锹板也出土于昌原市茶户里61号墓等地,在中国发现于易县燕下都、朝阳袁台子、抚顺莲花堡等地,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燕地的典型铁器之一。 另一个铁锹板是圆穿梯形锹板,整体呈梯形,上部为圆穿。 罗州龟基村德谷遗迹1号木棺墓出土1件( m1:78 ),长18.5厘米,刃部宽11厘米,圆穿直径2.5厘米(图5-1 ) 在中国,这种圆穿的梯形锹板在西汉时代很流行,但不是燕国的故地,在齐国的故地很常见,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在临淄齐故城、章丘东平陵城,在章丘东平陵城也出土了这种圆穿梯形锹板的铸范围(图6 ) 据此,在龟基村德谷遗迹发现的圆穿梯形锹板很有可能是从齐国的故土传来的。 图5韩国出土铁梯形锹板1 .罗州龟基村德谷m1:78 2 .密阳学校洞m3:10图6中国章丘东平陵城出土汉代铁梯形锹板和铸范围1,3 .铁锹板。 2 .陶铸范围很明显。 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期到公元前2世纪末叶的100余年间,许多战国末期到西汉前期的铁器传入了半岛南部地区。 其中很多是从燕国故地传来的燕系铁器,但一部分来自齐地。 与此同时,钢铁技术也传入了日本,半岛南部地区终于开始模仿舶来品制作铁器。 比如梯形ຮ口的铸造铁斧、銶铁斧、板状铁斧等。 这个时期燕、齐等地铁器传入半岛南部,与秦末汉最初的“燕、齐、赵人去避难地数万人”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秦朝的时候为了避免战乱而流亡半岛南部,可能与在马韩东边辰韩地区定居的秦人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韩国发现的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2世纪末的早期船用铁器,出土地点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属于三韩时代的马韩范围,半岛南部公元前4世纪末率先引进大陆铁器的是马韩地区,其传达路径是“辽东朝代” 瓮棺中中国大陆葬礼文化的影响从考古学上考察了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期的中韩交流,瓮棺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文化现象。 瓮棺又称“瓮棺墓”,是以陶质容器为埋葬工具,将死者埋葬在地下的埋葬形式,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从整个东亚地区来看,瓮棺在中国大陆出现的年代早、流行长,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期的战国秦汉时代(这里是战国和秦、西汉时代,以下相同),再次在一点地区流行,成为了具有当时特色的埋葬形式。 环黄海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瓮棺的形态和结构、埋葬优势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战国秦汉瓮棺的“燕齐文化区”,成为公元前1千世纪后半期环黄海瓮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秦汉时期瓮棺广泛分布于黄海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北岸等地,各地之间有共性和各自的地域特色。 渤海西北沿岸和黄海北岸燕地的瓮棺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初期,之后迅速扩展到周边地区。 瓮棺使用的陶器类型多样,主要有釜、瓮、罐、钵、钵、筒形器等。 其中最多的是釜、瓮、各种形状的钵,包括专门用于瓮棺的筒形瓮。 瓮棺的结构多种多样,有二器瓮棺、三器瓮棺、四器瓮棺、其他特殊组合,其中,大口釜+大口釜、大口瓮(图7 )等二器瓮棺最流行,筒形瓮+筒形瓮等二器瓮棺从战国初期开始就一直持续着。 图7中国战国秦汉时代燕地瓮棺葬1 .北京八里庄m2 2 .天津牛道口m24; 3 .辽阳三战壕m361渤海南岸和黄海西岸齐地的瓮棺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末的战国末期,之后迅速流行。 瓮棺使用的陶器同样多种多样,主要有釜、瓮、罐、钵、舟形器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釜、瓮、各种形状的钵,包括瓮棺专用的深腹瓮和筒形瓮。 瓮棺的结构也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两器瓮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筒形瓮+筒形瓮的组合、小口瓮+小口瓮、深腹瓮+钵的组合等(图8 )。 图8中国战国秦汉时代齐地瓮棺葬1 .临沂友联m5 2 .临沂陈白庄m1; 3 .临淄东古m1; 4、临沂陈白庄m2; 5 .章丘宁家端口m79燕,齐两地瓮棺,墓圩都是竖穴土圩,但往往没有规矩。 由各个石板构成的裂缝被辽阳唐户屯和桑园子等发现。 埋葬地在居住地附近,或在聚集的边缘或城墙内外,或与其他类型的墓地混合,是以瓮棺为中心的埋葬墓地。 死者大多是儿童,但也有少量的成人,通常没有随葬品。 对朝鲜半岛来说,用陶器埋葬死者的埋葬方法由来已久,其埋葬工具是单体陶器,是纵向放置陶器的所谓“纵向放置”瓮棺。 但是,这座坟墓的埋葬是个别现象,与后来出现的“横置”瓮棺的埋葬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这里所说的瓮棺,意味着葬具通常是2个以上横向放置的瓮棺,即“横向放置”的瓮棺。 半岛北部出现瓮棺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之后逐渐流行。 墓圹是竖穴土圹,瓮棺横向放在墓圹中。 死者是儿童,通常没有随葬品 关于那个埋葬地,土圹墓和木圹墓附近分布,混合在一起。 半岛南部广泛分布着瓮棺 在京畿道、南至全罗南道、庆尚南道、济州岛韩国各地发现,特别是在濒临黄海的半岛西部和南部沿岸地区,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和南道、庆尚南道和北道等最流行。 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和研究,韩国国内的瓮棺几乎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初的青铜器时代末期和初期铁器时代初,之后一直持续到公元6世纪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瓮棺的形态和性质特别是被葬者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也就是说,由于公元1世纪前后出现了成人的大瓮棺,所以韩国瓮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瓮棺”,其年代从公元3世纪初到公元纪年前后,瓮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日常实用工具,被葬者主要是孩子。 “后期瓮棺”是“成人大型瓮棺阶段”,其年代为公元1~6世纪,埋葬用具以专门烧制的瓮棺专用大型陶瓮为特征,大量用于成人埋葬。 韩国前期瓮棺、瓮棺用陶器种类多样,同时各地不同,最常见的有大宗瓮、方形双钟瓮、深腹瓮、瓮和钵等。 其中,大宗瓮多为掺砂陶,以嘴唇、大宗、深腹和平底重合为特征,高度通常为20-40厘米。 方形双钟,以大口或奢侈口、深腹、小平底或圩底、肩对称的牛角形双钟为突出特征,高度通常为30-50厘米。 深腹瓮,身体瘦长,脖子有点扎,圩底或小平底,通常在50-60厘米左右高。 瓮棺的结构最流行大口瓮+大口瓮的组合、方形双钟瓮+方形双钟瓮的组合、深腹瓮和其他陶器的组合等(图9 )。 墓碑圩通常是竖穴土圩,同时平面形状不规则,但也有个别用石头筑石的情况。 通常没有随葬品,只有很少的坟墓随葬几件陶器。 埋葬者以儿童为主,成人罕见 关于其埋葬地,有以瓮棺为主的丛葬墓地,如光州市新昌洞瓮棺群,但也有像全罗南道泷川勒岛墓地那样,瓮棺和竖穴土瓮墓混杂的墓地。 图9韩国青铜时代末期到初期铁器时代的瓮棺a .昌原茶户里46号瓮棺b .益山用阳洞瓮埋葬在棺材里。 c .光州富翁1号瓮棺葬d .咸平多年来值得观察里堂下山1号瓮棺是韩国青铜时代末期和初期铁器时代的瓮棺,分布在锦江流域(青铜时代中期松菊里文化的中心分布区)以外的地区,特别是西南和东南沿岸的全罗地区、庆尚地区和济州岛 环黄海地区整体瓮棺比较,韩国前期瓮棺陶器有日常实用工具、以瓮为主的两个瓮棺结构、埋葬孩子的主要殡葬者,通常没有随葬品,大多是不规则的竖穴土圩和埋葬地的选择等,都是中国大陆环黄海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骨头 最常用的瓮棺陶器的深腹瓮,与山东半岛齐地的同类器皿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即使是少数瓮棺采用石之现象,也曾在辽阳三战壕和桑园子等瓮棺中发现。 很明显,韩国前期瓮棺与中国大陆环黄海地区战国秦汉瓮棺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 或者,整个韩国乃至朝鲜半岛的瓮棺,被认为是受中国大陆环黄海地区战国秦汉瓮棺埋葬的影响而发生的,是当时人们移动和文化交流的直接体现。 当然,瓮棺在朝鲜半岛长时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当地文化以前传入,结合社会迅速发展,形成了突出的地域性特色,特别是公元1世纪以后派生了成人大型瓮棺葬这一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韩国前期瓮棺陶器之所以形态、装饰及制作技术优良,是因为陶器是在当地烧制的,陶器的种类、形态、装饰、大小及烧制技术等,是当地社会史的迅速发展阶段、文化以前流传下来的、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平等 关于瓮棺葬这种葬礼方法的东传朝鲜半岛的线路,和中国大陆铁器的东传一样,应该有“辽东-朝鲜半岛”陆路和“环黄海之路”水路。 中韩交流的历史进程,根据上述以森林铜剑、铁器、瓮棺为中心的考古学解体,公元前1千世纪后半期中韩之间的交流,基于迄今为止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正在迅速走向繁荣。 这一时期的交流经历了序幕和三次波等四个阶段,同时这种交流发生在东亚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大动乱、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与当时的人流密切相关。 中韩交流的序幕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由中国江南地区沿岸北上、东渡韩国的吴越铸剑匠们拉开。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毁灭的历史背景下,原来属于越国王室的铸造剑匠逃离吴越故地,沿海向北寻找新的生活,最终踏入遥远的朝鲜半岛南部西部沿海一带,铜剑 吴越工匠东渡韩国是偶然的,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没有大的影响,但最终出现了中国大陆居民的东渡,拉开了中韩交流的序幕。 中韩交流的第一波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末的3世纪初,首先随着燕从东胡开秦而出现。 到公元前4世纪末燕国的势力范围和文化影响扩展到辽西地区。 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279年),燕将秦开击破东胡,燕国在东胡故地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郡,势力范围迅速扩大到辽东半岛乃至鸭绿江流域一带,燕地居民大规模向东移动。 与此同时,燕地居民的瓮棺埋葬方法、燕国生产的铁器等传入其势力范围、地区和邻近地区,忠清南道扶馀郡合松里、唐津郡素里、全罗北道长水郡南阳里、完州郡新丰遗迹等出土的燕系铁器可能就是这样传入的。 除此之外,在战国末期的中国大陆,各国民间的合并战争异常频繁、激烈,环渤海地区的燕、齐之间也同样持续战争,章子伐燕、乐毅伐齐和田单复齐等大规模战争相继发生。 为了避免战乱,很多燕、齐等居民移居朝鲜半岛,同样把葬礼习俗和铁器带到了他们的落脚之地。 这个时期的居民流动转移已经不仅是人们的流动,直接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和葬礼文化大规模扩散到朝鲜半岛,形成了中韩交流的第一次浪潮。 中韩交流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末的2世纪初,首先伴随秦末汉最初的社会动乱出现。 在秦朝,为了避免秦朝暴政,有流亡朝鲜半岛东南部,在马韩以东的辰韩地区定居的“秦死者”。 秦末汉初,燕、赵、齐等地区有数万居民为了避免混乱搬到过朝鲜半岛。 以半岛西北部王险为都的卫满朝鲜,是由流亡并移居这里的燕地和齐地居民等建立的。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燕、齐、赵等居民的大量流动,燕、齐等铁器文化和葬礼文化继续扩展到朝鲜半岛,形成了中韩交流的第二波。 完州郡葛洞、长水郡南阳里、密阳市学校洞、罗州龟基村德谷遗迹等船用铁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下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流入半岛的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的铁器,还包括钢铁技术。 从这个时期开始,朝鲜半岛开始了铁器的制作和生产。 之后的辰韩铁器工业发达,“国家出铁,来自肮脏、倭、马韩和市。 所有的贸易都以铁为商品”,与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居民带来钢铁技术无关。 中韩交流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末叶,是随着汉王朝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经略而形成的。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在半岛北部的秽诂之地设立了沧海郡(元朔三年罢工)。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在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蕃四郡。 之后,半岛北部直接进入汉王朝的政治统治,半岛南部和汉王朝的交流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图10中韩交流课程形象 ;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财讯:国博馆刊︱从考古学立场探究中韩交流的三次浪潮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8361.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月度热文榜

民生财经杂志介绍

民生财经杂志是领先的财经周刊。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新闻资讯为核心,提供客观及时的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记录、推动、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新闻+数据”为两翼的业务平台全面覆盖中文媒体、英文媒体、高端金融数据等多层次的产品,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全天候国内外权威财经信息,包括宏观、海外、证券、产经、房产、金融、消费、科技、数码、宏观经济看点、微观市场走向、知名财经专家意见等行业权威及时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