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公职人员观察:7月1日起施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全文)做这事会
本篇文章9818字,读完约25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政务处分法
(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所有公务员的监督,促进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公正利用权、廉洁的政治活动,再次进行道德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公务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
本法第二章、第三章适用于公务员任免机关、机关,对违法的公务员给予处分。 处分的手续、申诉等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第三条监察机关应当根据管理权限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务员政务处分。
公务员任免机关、机关应当根据管理权限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务员处分。
监察机关发现公务员任免机关、机关必须给予处分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立即提出监察建议。
第四条对公务员给予政务处分,再次由党干部大致集体研究决定。 多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标准,给予的政务处分相当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 多次惩戒和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
第五条对公务员给予政务处分,必须事实明确,证据确凿,定性正确,解决得当,手续合法,手续完善。
第六条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定事由、非法定程序的政务处分。
第二章政务处分的种类与适用
第七条政务处分的种类如下。
(1)警告
(二)记录的事情
(3)记得太大了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
第八条政务处分的期限如下。
(一)警告,六个月
(2)我记住过。 12个月。
(3)记录太大,18个月。
(四)降职、撤职,二十四个月。
政务处分的决定从制定之日开始生效,政务处分期间从政务处分的决定生效之日开始计算。
第九条两名以上公务员共同违法,根据各自在违法行为中的作用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各自给予政务处分。
第十条有关机关、机关、组织集体作出的决定实施违法或者违法行为的,依法对负责的领导和直接负责人中的公务员给予政务处分。
第十一条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
(一)积极说明本人应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
(二)协助调查,忠实证明本人违法事实的;
(三)检举和核实他人违纪行为属实的
(四)积极采取措施,不比较有效地造成损失、恢复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
(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
(六)自行支付或者归还违法所得的;
(七)减轻或减轻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节。
第十二条公务员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有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况之一的,可以对其下令谈话注意、批评教育、检查或者释放,免除或免除政务处分。
公务员不明真相被胁迫或威胁参与违法活动,接受批评教育后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免除或不执行政务处分。
第十三条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给予政务处分。
(一)政务处分期间再次故意违法的,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
(二)阻止他人指控,提供证据的;
(三)串通或者伪造、隐匿、破坏证据的;
(四)包庇同案者的;
(五)胁迫和煽动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六)拒绝或者不返还违法所得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属情节。
第十四条公务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处罚(包括判处缓刑)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三)因犯罪在一处或者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因过失犯罪被处以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通常应当开除。 案件情况特殊,撤职更合适的,可以不开除,但必须向上级批准。
公务员因犯罪而处以单一罚款的,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不起诉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除刑事处罚的,撤职。 有不良影响的开除。
第十五条公务员有两种以上违法行为的,应当各自明确政务处分。 必须给予两种以上政务处分的,实行其中最重的政务处分。 如果必须给予解职以下的多个相同的政务处分,可以在一个政务处分期间以上、多个政务处分期间之和以下明确政务处分期间,但不得超过最长48个月。
第十六条对公务员的同一违法行为,监察机关和公务员的任免机关、机关不得反复给予政务处分和处分。
第十七条公务员有违法行为,有关机关依照规定对组织给予解决的,监察机关可以给予政务处分。
第十八条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有违法行为,被解雇、取消、免除或者辞职的,监察机关可以给予政务处分。
第十九条公务员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等级、头衔级和等级。 其中,记录的、记录的、过大的、被降职的、被解职的,不得提高工资等级。 被解职的,按照规定降低职务、等级、头衔等级和等级,降低工资和待遇。
第二十条法律、法规授权或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在公务教育、科学研究、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机构从事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间内 其中,被记录的、被记录的、过大的、被降职的、被解职的,不得提高报酬待遇等级。 被解职的,降低职务、岗位或者职员的等级,降低报酬待遇。
第二十一条国有公司管理者不得在政务处分期间提升职务、岗位等级和职务。 其中,被记录的、被记录的、过大的、被降职的、被解职的,不得提高报酬待遇等级。 被解职的,降低职务或者岗位等级,降低报酬待遇。
第二十二条基层大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有违法行为的,监察机关可以进行警告、记忆、记录。
基层大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受到政务处分的,县级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减少或者扣除补助金、奖金。
第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第六款规定的人员有违法行为的,监察机关可以进行警告、记录和记录。 情节严重的,所在单位直接建议相关单位、单位降低报酬待遇、调动工作岗位、解除人事关系或解除劳动关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人员不担任公务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事业单位职工或者国有公司人员职务的,对其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解决。
第二十四条公务员被开除或者根据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解除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解决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第二十五条公务员违法取得的财产和违法行为使用的本人财产,除其他机关必须依法责令没收、追缴或者赔偿外,由监察机关责令没收、追缴或者赔偿。 必须归还原所有者或者原所有者的,依法归还。 属于或不应该归还国家财产的,或者不能归还的,支付给国库。
公务员因违法行为而获得的职务、等级、头衔级、等级、岗位和职员等级、职务、待遇、资格、学历、学位、荣誉、奖励等其他好处,应当由监察机关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组织按规定纠正。
第二十六条公务员被开除的,应当从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与所在单位、机关的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
公务员受到除名以外的政务处分,在政务处分期间有忏悔的表现,同时没有发生应该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情况下,在政务处分期满后自动解除,晋升职务、等级、等级、职场和职员等级、职务、报酬待遇是原政务处分的 但是,解除降级、解职的情况下,不恢复原来的职务、等级、头衔等级、等级、职场和职员等级、职务、报酬待遇。
第二十七条退休的公务员退休前或者退休后有违法行为的,不给予政务处分,但可以进行其起草调查。 依法应当降职、解职、开除的,应当依照规定调整其享受的待遇,依照本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解决其违法取得的财产和违法行为使用的本人财产。
退休或者死亡的公务员担任职务期间有违法行为的,依照前款规定解决。
第三章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政务处分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记住或者记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一)散布宪法权威、损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声誉的言论的
(二)参加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以反对国家集会、示威、示威等为目的的活动的。
(三)拒绝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变相不执行,重大决定部署的。
(四)参加非法组织、非法活动的;
(五)挑衅、破坏民族关系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
(六)利用宗教活动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
(七)在对外交流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及第六项行为之一的,排斥策划者、组织者及骨干分子。
公开发表反对确立宪法的国家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改革开放的文案、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予以排斥。
第二十九条依照规定指示重大的一些事项,不报告,情节严重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违反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规定,隐瞒不报告,情节严重的,记录警告、记录或过大。
篡改、伪造本人资料的,记住或记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一)违反民主集中制大体上,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的几个事项,不执行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拒绝擅自变更的。
(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拒绝执行命令或者变更不执行、延期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规定出国或者办理私人出国证明书的,记起来或者太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违反规定取得外国国籍、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时间居留许可的,撤职或开除。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者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一)在选拔任用、录用、录用、考核、晋升、选拔等干部人事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的
(二)制造虚假,骗取职务、等级、头衔、等级、岗位和职员等级、职务、待遇、资格、学历、学位、荣誉、奖励或者其他利益的
(三)依法压制或者报复行使批评、申诉、控告、指控等权利的行为的
(四)控告冤罪,意图对他人造成名誉损害、追究责任等不利影响的
(五)用暴力、威胁、贿赂、欺诈等手段破坏选举的。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一)贪污贿赂的;
(二)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者他人谋私利的
(三)默许、默认特定相关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职务影响谋取私利的。
拒绝按规定纠正特定相关人员的非法工作、打工或经营活动,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免职。
第三十四条接受可能影响公权力公正行使的礼物、礼金、有价证券等财产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者大错特错。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向公职人员及其特定利益相关者赠送可能影响公权公正行使的礼物、礼金、有价证券等财产,或接受和提供可能影响公权公正行使的宴会、旅行、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一)违反规定设定、发放报酬或者津贴、补助金、奖金的;
(二)违反规定,在公务接待、公务交通、会议活动、办公室及其他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超过标准、超范围的
(三)违反规定公款收费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规定从事或者参加营利活动,违反规定兼任职务或者领取报酬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者大错误。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第三十七条利用民众或者黑恶势力等压迫群众,默许、包皮黑恶势力的活动的,撤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一)违反规定向管理服务对象领取财产、摊派的;
(二)管理服务活动中故意为难或者取卡的;
(三)管理服务活动中态度粗鲁,产生不良结果或者影响的
(四)未按规定公开从事新闻,侵犯管理服务对象知情权,造成不良结果或者影响的。
(五)其他侵犯管理服务对象好处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影响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五项行为,情节特别严重的排除。
第三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结果或影响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一)滥用职权,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二)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玩忽职守、耽误工作的;
(三)事业中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的
(四)事业中有造假、误解、撒谎行为的
(五)泄露国家秘密、就业秘密、通过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第四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记录警告、记忆或过大。 情节严重的降级或解职。 情节严重的,开除:
(一)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合一切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参与或者支持迷信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
(三)参与赌博的;
(四)拒绝承担赡养、抚养、赡养义务的
(五)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人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行为。
吸食毒品、注射毒品、组织赌博、组织、卖淫、色情淫乱,解职或开除。
第四十一条公务员有其他违法行为,影响公务员形象,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政务处分。
第四章政务处分的手续
第四十二条监察机关调查涉嫌违法的公务员,由两名以上员工进行。 监察机关进行调查时,有权依法向有关机关和个体了解情况,收集、采购证据。 有关机构和个体必须如实提供情况。
严禁以威胁、诱导、欺诈或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 非法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给予政务处分的依据。
第四十三条在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前,监察机关应当将给予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和政务处分的依据通知被调查者,听取被调查者的陈述和申辩,验证并记录其陈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 被调查者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必须采用。 不要因被调查者的申辩而加重政务处分。
第四十四条调查结束后,监察机关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解决。
(一)确实有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根据政务处分的决定权限,履行规定的批准手续后,进行政务处分的决定。
(二)违法事实不成立的,撤销案件。
(三)满足豁免、不政务处理条件的,作出豁免、不政务处理的决定。
(四)被调查者涉嫌其他违法或犯罪行为的,依法移送主管机关解决。
第四十五条决定政务处分的,应当编制政务处分决定书。
政务处分决定书中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被处分的人的姓名、事业单位和职务;
(二)违法事实和证据
(三)政务处分的种类和依据
(四)不服政务处分的决定,申请复审、讨论的途径和期限
(五)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的机关的名称和日期。
政务处分决定书必须加盖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六条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立即送达被处分者和被处分者的所在地机关、机关,在一定范围内发表。
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后,监察机关必须根据被处分者的具体身份书面通知相关机关、机关。
第四十七条参与调查、解决公务员违法案件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被调查者、检举人和其他相关人员也有权要求回避。
(一)是被调查者或告发者的近亲。
(二)担任过本案证人的;
(三)与本人或者其近亲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四)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查、解决的其他情况。
第四十八条监察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级监察机关决定。 其他参与违法案件调查、解决的人员的回避由监察机关负责人决定。
监察机关或者上级监察机关发现参与违法案件调查、解决的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况时,可以直接决定回避该人员。
第四十九条公务员依法被刑事责任追究的,监察机关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生效判决、裁定、决定以及认定的事实和情节,依照本法的规定给予政务处分。
公务员必须依法受到行政处罚,给予政务处分的,监察机关可以在通过立案调查确认根据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情节后,根据本法给予政务处分。
监察机关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进行政务处分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变更原生效判决、裁定、决定等,影响原政务处分决定的,监察机关根据变更后的判决、裁定、决定等,再次解决相应的问题
第五十条监察机关解聘、开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公务员,应当先依法罢免、撤销或者免除其职务,依法作出政务处分的决定。
监察机关解聘、开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或者由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公务员时,必须先依照章程免除其职务,然后依法作出政务处分的决定。
监察机关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委员给予政务处分时,应当通报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一条下级监察机关根据上级监察机关指定管辖决定进行调查的案件,调查结束后,对本监察机关管辖范围以外的监察对象,应当依法对具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进行政务处分决定。
第五十二条公务员涉嫌违法,已经立案调查,不应该继续履行职责的,公务员任免机关、机关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
公务员在立案调查期间,未经监察机关同意,不得出国或辞去公职。 被调查公务员的所在机关、机关及上级机关、机关不得进行其交流、晋升、奖励、处分或退休手续。
第五十三条监察机关在调查中发现公务员陷入不实指控、控告或者冤罪,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当依照规定立即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不利影响。
第五十四条公务员受到政务处分的,应当将政务处分决定书保存在本人的文件中。 受到降级以上政务处分的,人事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决定政务处分后一个月内办理职务、工资及其他有关待遇等变更手续。 特别情况下,如果得到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处理期限,但最多不能超过6个月。
第五章复审、探讨
第五十五条公务员对监察机关作出的关于本人的政务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依法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 公务员对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级监察机关申请讨论。
监察机关发现本机关或下级监察机关作出的政务处分决定有错误时,必须立即纠正或者命令下级监察机关及时纠正。
第五十六条复审、讨论期间,不停止执行原政务处分决定。
公职人员通过提出复审、讨论不会加重政务处分。
第五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审、复核机关应当撤销原政务处分的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命令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重新作出决定。
(一)政务处分依据的违法事实不明确或者证据不足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解决的
(三)超出职权或者滥用职权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的。
第五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审、复核机关应当变更原政务处分决定。 或者,必须命令作出原来决定的监察机关变更。
(一)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的;
(二)对违法行为的情节认定有错误的;
(三)政务处分不当的。
第五十九条复审、复核机关认为政务处分决定认定事实明确、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维持。
第六十条公务员的政务处分决定变更,需要调整该公务员的职务、等级、头衔等级、等级、岗位和职员等级或者报酬待遇等的,应当按照规定调整。 政务处分决定取消的,应当恢复该公务员的等级、报酬待遇,根据原职务、等级、头衔级、岗位和职员等级安排相应的职务、等级、头衔级、岗位和职员等级,在原政务处分的决定发表范围内恢复名誉。 没收、追缴财物,应当依法归还、赔偿。
公务员因有本法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的规定而被取消政务处分或者减轻政务处分的,应当补偿其报酬待遇受到的损失。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有关机关、机关无正当理由不采用监察建议的,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该机关、机关通报批评,对负责的领导和直接负责人依法解决。
第六十二条有关机关、机关、组织或者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任免机关、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解决。
(一)拒绝执行政务处分决定的;
(二)不合作或者拒绝妨碍调查的;
(三)对检举人、证人或者调查员进行报复的;
(四)作出陷害公务员的虚假指控的
(五)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
第六十三条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负责任的领导和直接负责人解决。
(一)违反规定处置问题线索的;
(二)盗窃、泄露调查单位消息、泄露告发事项、告发受理情况以及告发人消息的。
(三)对被调查者或者有关人员给予强迫、引导或者侮辱、辱骂、虐待、体罚或者变态体罚的
(四)接受被调查者或者有关人员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五)违反规定处置涉案财物的
(六)违反规定采取调查措施的
(七)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介入调查事业,在案件中要求我的
(八)违反规定发生事件安全事故或者隐瞒发生安全事故后不报告,报告不真实,处分不当的。
(九)违反回避等手续规定,产生不利影响的;
(十)依法受理和解决公务员复审、复核的
(十一)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五条国务院及其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本法的大体和精神,结合事业单位、国有公司等现实情况,对事业单位、国有公司等违法公务员处分作出具体规定。
第六十六条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相关具体的规定。
第六十七条在本法施行前,结案的案件需要重新审查、讨论的,适用当时的规定。 尚未结案的案件,发生行为时的规定不视为违法的,适用当时的规定。 行为发生时的规定被认为违法的,依照当时的规定解决,但本法不被认为违法的,或者依照本法解决轻的,适用本法。
第六十八条本法自年7月1日起施行。
政务处分法解读
为什么要制定公务员政务处分法?
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鸿芃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了通过公务员政务处分法。 这是规范监察机关政务处分活动,完善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法律,是继监察法之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制度成果。
为什么要制定公务员政务处分法? 立法处理什么问题? 那些有重要的作用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实务委员会国家法学院主任儿卫东。
“政务处分是监察机关给予违法公务员的惩戒,是监察法规定的新制度。 》童卫东表示,监察法对政务处分作了大致规定,公务员的这些行为应该给予政务处分,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政务处分,应该以什么样的步骤给予政务处分还不确定。 监察法实施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公务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规定政务处分的依据、程序,是实施政务处分的过渡性规范。 政务处分关系到公务员的切身利益,对公务员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用法律规定。
童卫东表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制定公务员政务处分法列入立法计划。 起草工作由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司法和监察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事业委员会参加。 2019年6月,国家监察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事务局提交了草案的初稿。 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就业安排,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提出议案。 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组织国家监察委员会、法制实务委员会和专业班,进一步研究论证,形成正式草案,于2019年8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经过今年4月二审、6月3审,于6月20日通过。
“草案初稿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到最终审议通过,正好1年,进入审议程序不到8个月,作为新制定的法律,立法程序可以说是很快的。 ”童卫东说。
童卫东表示,公务员政务处分法参照现行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处分及党纪律的关系规定,总结实际经验,不服政务处分的大体、种类、适用规则、公务员违法行为及应给予的政务处分、政务处分的手续及政务处分的决定 而且,该法律确定了公务员任免机关、机关对违法公务员的处分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的种类、适用规则、公务员的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政务处分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国有公司、事业部门管理者等的处分制度
“公务员政务处分法是党和国家监督系统的重要复印件。 该法在党的纪律要求中把与公务员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公务员的法律义务,实现党纪与法律的联系,发挥党纪与法律的协同作用,推进政务处分的规范化、法治化,实现全面严格治党官员,与国家管理体系 ”童卫东说。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网络
原标题:《公务员观察:从7月1日开始《公务员政务处分法》. (全文)这样做将被排斥! ”。
阅读原文。
标题:财讯:公职人员观察:7月1日起施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全文)做这事会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10063.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