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访谈︱白化文:中国人何时开始贴春联?
本篇文章5834字,读完约15分钟
北京大学新闻管理系教授白化文在采访中说:“为了锻炼思考力,无论如何都要从东向西选择,从废纸堆中寻找自己娱乐的东西。” 对小白来说,对联无疑是“自己娱乐的东西”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标点符号说的是“乐联丛话”。 小白谈论春联可以说是本行的本色。 白化文先生澎湃情报:你记忆中的老北京春节是什么样的? 白化文:我其实不是北京人,是十二岁来的北京。 原来写了一个叫“灰色的北京春节”的文案。 关于春节,我的整体印象是解放后的春节,旧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 解放前的春节,抗战还没有胜利时,它在日寇的控制下讨论生活,抗战胜利后又内战了四年。 当时过年,我们家连爆竹都不放。 因为只有祖母、母亲、我和我弟弟在家,没有放鞭炮的气氛。 另一个理由是,街上经常在美国士兵手里握两条腿对着人放,把人力车夫大趴下,人起来,给几张绿票,也就是美元,说“sorry”。 那时战争逐渐紧张,春节越到,我听到从南苑机场起飞的飞机擦着我家的屋檐呼啸着往北飞去,几分钟就一架,春节只听到这些。 满街还说傅作义的部下是驻扎在北京的部队的军车,不会给你添麻烦,但军车一过,每辆,至少30分钟交通就会堵塞。 最大的问题是老停电。 石景山电厂的发电机真旧,国民政府让全国最优秀的发电专家鲍国宝当厂长也没用。 北京的风俗春节不熄灯,鲍国宝都住在锅炉旁边,鼓励员工旋转轴,但用电的人太多,毕竟停电了,人民只能用煤油灯。 从除夕到大年初一,整晚只能点灯。 所以,北京的春节在我的印象中是灰色的。 澎湃情报:我该怎么理解你说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淡”? 白化文: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京味文化,大部分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以来沉淀的。 这个古老的、以前流传下来的京味文化解放后,一直在慢慢消失,或者变成新的京味文化。 说到节日的粘贴,从清朝初年到民国初年是对联的极盛时期。 宫廷、政府机关、坛庙的观众堂是按节日发表的对联,具有典丽繁琐的官方特色,而且工整,措辞讲究,具有“官样文案”的风格。 例如,一架军机在元宵节发表的对联说:“春天是一岁首。 月球附近九天很多”,体现了立言品位、赞圣歌德的风格。 各店铺和戏棚这些地方的春联,往往介于雅俗之间,既能表现领域的优势,又能表现地方的特色,另外,别忘了装扮太平。 清代中晚期,前门外樱斜街东麟堂饭庄有春联。 “东方献寿; 麟笔书春 “首字嵌入堂名“东麟”,砍新春,切饭庄,又切字,用了两个现成的句子,但不俗气。 50多年前,听冰心老人的演讲时,她说,在北京贝满中学学习时,利用学校放学后的空隙,注意道路两侧商店的榎连,有北京特色,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解放前,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喀什连,但慢慢变少了,现在也几乎消失了。 那么,古老的节日气氛自然也越来越淡了。 澎湃情报:前面说过,从清朝初年到民国初年是对联的全盛期,到那时的情况怎么样?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贴春联的风俗? 白化文:过去的对联研究者通常认为对联是从春联开始的,但春联被认为是从古代的“桃符”开始改变的。 中国古代庆祝新春时,有在门上贴桃子纸币的习惯。 桃符是桃木板,上面画着驱邪的“门神”。 比如“神荀,郁垒”。 清人梁章巨所著《韩联丛话》是《联话》的开山之作,卷一里品尝纪文达师言:楹帖说从桃符开始,蜀孟昶《馀庆》《长春》是最古老的。 但是宋以来,春天的投稿很多绝句 那是对的话,朱笺上的书者,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蜀祈杌》云:蜀回宋前,除老日外,昱令学士辛逊题桃符版在寝门。 用那句话非工,说:“新年纳除庆; 嘉节号长春 “……其实之后乐帖的权舆 但是,在那之前是否还能报考还不清楚。 纪文达是纪昀纪晓岚 梁章钲一方面根据文献记载孟昶创作的春联《实后乐帖的权舆》,另一方面保留了态度:“但在此之前还不知道能不能倾听。” 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梁章巨提出的孟昶这种联系是与祖先的联系,但这并不充分理解他的意思。 梁章巨萧《榡联丛语》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咏雪曾发表《我国最早的榡联》一文,推理对联产生于晚唐以前。 根据她的复印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对联从写春联开始 谭女士所依据的文献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的斯坦福大学强盗经0610号,在更早的资料出来之前,请与孟昱书春联的记述一起考虑一下。 这绝对成立。 其次,春联最晚发生在晚唐时期,也许可以追溯到盛唐,也就是公元78世纪。 最后,对联始于民间。 写春联不是因为帝王提倡的。 相反帝王受到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春联的影响。 那个时代已经有写春联投稿的实例,但需要证明不一定有“春联”、“对联”这个专业名。 根据敦煌抄本0610号记载,《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等文案和唐代流行的敦煌抄本中大量出现的骏体应用文极为相似,因此《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将其归入《类书》。 也就是说,对联初期的雏形就像骏体应用文和律诗双重影响下蜕皮的新品种。 澎湃情报:明清时期的春联文化是什么样的? 能请你说话吗? 白化文:对联是社会性、实用性极强的文体,明清时期,它被社会公众认可,成为广泛应用的人际关系工具,各阶层、场所经久不衰,是每年的节日,更是必不可少的装饰。 春联是农历春节一定刊登的对联,一年后交换,经常换成新的。 写春联一定要用红纸 文人墨客的习性是暖色纸,例如洒金笔记、桃色虎皮宣纸等,多在室内使用。 春联通常不用裱糊。 写的时候根据门框等布告栏的尺寸决定文字数和字体的尺寸。 我经常用楷书写。 最多加行书,魏碑文。 写钟鼎篆草各体极为罕见,在室内使用,只是“自己可以享受”,送给别人的人很少。 春联的做法,积累了几百年的经验,公式化了。 从文案上说,一定要写开春的喜气洋洋、吉祥如意、繁荣发,明确春节季节。 据报道左宗棠在除夕微服出去了。 我看见一户人家在大门的门框上贴春联,急忙走着。 我看了上联《十年环比梅花冷》。 回到政府机关后,充分考虑到上联“冷”,作为春联,考虑到下联怎么能“热”,就成了问题。 于是派人抄录,看“一夜春天跟着爆竹来了”,这个下联真的感叹“逆反”很好,恢复了春节的气氛。 听着,这是候补多年的官员写的,赶紧跟他拉开了差距。 这表明当时的人们特别关心春联能否展望即将到来的阳春丽景,字面上吉祥事是否足够,能否形成发皇气象。 但是,也有得不到一点志向的文人,不巧违背了这样的文化,借写春联的机会发牢骚。 《榡联丛话》卷十二中刊登了清代朱彝尊在北京解职前后脍炙人口的春联二副:除夕署门联云:“然后佳节支付丁酸酊。 没有涓耶答圣朝 “在擦去名士的习气,可能不会继续讲述的时候,所谓的语言对人很重。 又辞去官职后,集句成了门联云。 “圣朝没有舍物。 馀事作诗人 “其实,“诗人”这个词,不足以尽到老师的耳朵。 这两个链接都是集句 “且将”的句子来自杜牧的“九日”诗,“且”字在很多版本中都被认为是“但”。 从杜甫的“野心”诗到“未曾”句。 《圣朝》的句子来自杜甫“客亭”的诗。 “馀事”的句子来自韩愈“和席八夘十二韵”。 朱先生委婉地表达怨气,使用集句,容易把责任推给古人,方法聪明。 朱彝尊画像《叶联丛话》同卷中载有引用《柳南随笔》的一节:昆山归元恭先生,狂士也 房子穷,门破得不能开闭,椅子败得不能移动,都被纬萧绑住了。 后来写了牌匾说“拴绳子治好”。 另外除夕署的门楹云说:“一击刺穿穷人。 两钩搭上富神 《榡联丛话》又引用宋小茜《耐冷谈》之一:关于同里王扶九老、幕粤西,为某县的延征比一席。 除夕夜剧的本乐帖说:“白发萧然,看着别人孩子的夫妇,如千般恩爱。 钱花光了,这一天数油盐酱醋,做一切安排。 “诘朝主人入馆贺岁,赠送看到的关怀、千金和舟车的费用,送回去。 寿终于到了那所房子 这将是最好的结果 这些例子,原则上是温柔的温厚,以怨恨不生气的类型。 其他不断笑和吼的例子在增加,这里不要说太多。 澎湃情报:对联一直是文人擅长的领域之一 有些不知道你接触的文史界前辈擅长这条路吗? 白化文:这从“全国迎春征联活动”开始。 这个活动从1982年底开始组织,1983年初举办了第一届,连续举办了4届,由中央电视台、“文史知识”部、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共同举办。 实际上,评价连的业务都交给了“文史知识”部,核心组织者是“文史知识”副主编杨牧之。 我记得第一次活动负责评价的文史学家刘叶秋、朱家溍、吴小如、程毅中学校长、杨牧之也参加了。 我也被邀请,和他们一起学习。 业务顾问除了我的北大中文系老师王力和周祖谟以外,还有廖沫沙。 他们三人没有参与具体的评价关系,只是“远程操作”。 到了第二届,顾问又增加了三名。 启功,茅以升,是周振甫。 六个人了。 评委就那样。 到了第三届,顾问还是老样子,评委增加了毛智汉、曾保泉、库平旦、常江四人。 他们是后来成立的中国榕联学会的中心人物。 现在回想起来。 第一次征募活动,一共有五个上联。 一、治国安邦、万户欢迎大法(以新宪法为主题)。 二、亚运会喜讯频频传来,奋斗夺冠,中华健儿打得好(以亚运会为主题)三、出山海,躺岭催涛,千秋华夏风流史(以长城为主题)四、碧野畑牛得草(以文化名人的名字为主题, 1983年末,为了拍摄这次活动的电视电影,以王力为中心人物,请他批准了春联。 小王笑了好几次鼓掌,说:“是的! 好吧! 太好了! 太好了! 大家都很好。 大家都很好! ’这是我见过的小王最开心的。 朱家溍、吴小如、程毅中学校长和我为此在这次活动中起了“四人组”的绰号。 是什么意思? 我们四个人和刘叶秋合作,评价了三次征集活动。 之后,中国喀什联盟学会在北京举办的这样的活动也邀请我们担任评委。 小刘自1988年去世以来,我们四个人一直出席这样的活动。 到了1992年,中国榕联学会正式承认了“四人组”,给我们四人发送了“顾问聘书”。 之后,“四人组”以顾问的脸出现在评价活动中,持续了10年,直到大家都很高兴。 之所以从来没有和朱先生见面,是因为中华书局的冀明岳邀请他成为第一次评价活动的评委才被认知的。 当时朱先生还不到70岁,看起来很好。 晚饭后,大家的馀兴不减,让当时担任主编的《文史知识》校长唱京剧,他说这是家学的根源。 其实黄克前辈没学过,不会唱歌。 这时吴小如解开包围,对朱老说请唱。 小朱没有拒绝,站起来唱了一段歌,字写得又正又圆,令人钦佩。 之后,我问了小吴,知道朱先生家的世界和他的京剧传给了杨小楼直系的弟子。 我们四个人评价说,小朱总是以老票朋友的超然姿态出现。 吴先生和怹先生就像汉光武先生和严子陵先生一样,“联与先生是故人” 程毅中学校长一贯认真独立思考。 我只看到吴老师的马首。 “四人组”的合作很愉快,直到1999年才摊位。 澎湃情报:在目的众多的春联中,有印象深刻的作品吗? 白化文:我记得过去评价应聘时,和半连雷一样的作品太多了。 这些在集句连中表现得最明显 第2届全国迎春征联中的第5连,离开了下一届的“佳节倍思亲”(王维《9月9日忆山东兄弟》),要求在集句上连。 一等奖被评定为“想得到这个身高向国家报告”(戴叔伦《塞上曲》),答案同样是数十人。 即使人名、地名、固有名词等相连,也容易犯这个缺点。 比如“碧野畑牛得草”、下联是“金山林马识道”、“金山村马识道”、“白杨林马识道”、“白杨村马识道”等各几十人。 这给评价联盟和授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严格来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失败。 在1983年第一次全国迎春征联活动中,对联获得了一等奖。 出现了“治国安邦、万户欢迎大法”一词,是“承先启后,九州发展了新的猷”一词。 大法是1982年发表的新宪法,非常整齐,削减了新春的气象。 还有1985年第三届全国迎春“长城主题”征联一等奖的春联,“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 江山留下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副对联收集了四首古人的诗 上联分别来自唐代李白《春日独酌》和元代虞集《答钱虞之》。 下联来自唐代孟浩然“诸子与登南山”和王昌龄“出塞”。 很好地结合迎春和长城这两个主题,采用集句表达极为不容易。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喻松青研究员 我记得她当时获得的奖品是二十六天津制造的男子自行车。 多年后,我见到了她的恋人,问“车不见了”。 我审查过1989年春节全国农村春联比赛的一等奖作品:茅舍换了高楼,阳台花卉知道春天早。 新街临近古道,市里的车船载着很多笑声。 这场联战比较整齐,修辞方法也很新奇,“载笑”的是车船,借用临摹状,很生动。 “阳台”在这里作为确定性的新词出现。 从上下文来看,它不会和古代的语言“阳台”混淆。 作者熟练运用诗文掌故,《知春早》脱皮于“春江水暖鸭先知”,“临古道”脱皮于“远芳入侵古道”。 作者写的农村春节面貌也很生动 我自己做春联,也很难忘 我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我有特别的要求。 寻求联系的人是保险企业 这家企业要求这个春联,目标对象是老年夫妇,特别是为他们写,要求嵌入“老年保险”四个字。 这样就难了 我不喜欢用春联中最不吉利的词,所以“危险”字不吉利 我用“诗钟”制作了“碎联格”的方法,即要求嵌入的四个字的顺序无限制地分别上下填补人,勉强完成了这个任务:福婚老作连环境保护; 年帖新成了危韵诗 这个春联的字可以组成“老年保险”、“新年”、“新婚”、“福年”、“福婚”、“年帖”等词。 这是查参考书才做的! 根据段宝林武振江所编《世界民俗大观》,结婚70周年称为“福婚”。 这句话很少使用,“金婚”、“银婚”很常用,但“金”、“银”是平声字,不应该和“年”字战斗,只能忍痛割爱。 宋写了翰林和其他文人以庆祝新春为文案的短诗(多为近体诗七绝,五绝),进入宫殿,立春那天贴在门簿上,被称为“春端投稿”,简称“春帖”。 李清照做过这个差使 明代宫廷也有同样的做法,改称为“年帖”,从年初开始采用。 “危韵”是很少使用的难诗韵。 李清照《念奴娇》的话是这样说的。 “危韵诗成,扶着头喝酒醒来,不是空闲的味道。 “我感到松了一口气 写完这样的分界线字春联,我感觉差不多。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春联,有人向暴发户赠送了“大钱”。 上联是嘉业用光安平康乐。 这可能是故意的,骂这一大笔钱! “嘉”和“家”同音,意思是大钱把家业花干净就能安平康乐! 这也表明,一些春联故意在寓意双关方面接触禁忌也值得特别关注。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财讯:访谈︱白化文:中国人何时开始贴春联?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12416.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