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低烧了如何办?别慌,也可能是它们惹的祸
本篇文章1868字,读完约5分钟
原创蒋卫民华山医院经常笑健康
▼本论文的作者▼
疫情期间,发烧似乎是不祥的征兆。 如果有低烧,你,我,他开始吃惊是不是“中招”。
其实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微热与很多疾病有关,这种微热有那些原因吗? 不是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吗? 到底怎么解决呢?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论述这些问题。
原因不明低烧是怎么引起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因不明的低热的定义。
发烧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度,至少经过1周周密检查也无法确诊的疾病组称为原因不明发烧。 体温(口温)为37.5-38.4度,持续4周以上的称为长时间低热。
引起长时间低热的原因很多,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占40%,非感染性疾病占57%,原因不明的占3%。
感染性疾病主要有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慢性尿路感染,部分局部感染,如牙周脓肿、鼻窦炎、胆囊或胆道感染、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其他如布鲁氏菌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也可长时间引起低热。
非感染性疾病主要有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腺疾病、间脑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虽然持续低烧,但是检查结果正常。 为什么?
有患者长时间低热,无不适主诉,通常情况良好,各种检查结果正常。 这种情况下功能性低热的可能性很高。
功能性低热的诊断必须慎重,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后再诊断。 除了月经前期低热、妊娠期低热及高温环境下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功能性低热可分为神经功能性低热和感染后低热两种。
神经功能性低热多见于年轻女性,长时间低热长达几个月或几年。 有些患者低热有季节性,出现在夏天,同时每年都有低烧。 体温一昼夜变动幅度小,多在0.5度以下,同时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差不大,出现腋窝温度大于口温、口温大于肛门温度或腋窝温度大于肛门温度的异常现象,两侧腋窝温度相差1度以上。 体温昼夜规律紊乱,早上体温反而比下午高。
许多患者伴有神经功能不稳定的表现,如颜色潮红、皮肤病阳性、心动过速、甚至暂时血压上升等自律神经功能紊乱和神经症。
但是患者通常情况良好,体重没有变化。 接受各种药物治疗都无效,但不接受治疗也可以自己消失。 神经功能性低热在内科门诊很常见,约占长时间低热患者总数的1/3,预后良好。
另一种感染后低热是指急性病毒和细菌感染控制后,高热消失,但出现长时间持续的低热,伴有无力感、食欲不振等。 这种发热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衰竭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控制后,患者出现低热、关节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抗“o”(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增高,但血沉正常或轻度增高,将其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从体温调节机构来说为什么会出现功能性低热
机体有两个控制体温的系统。 一是行为调节,是有意识的活动。 另一个是自我调节,由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其调节机制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 温度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有定点,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 调整点向上移动,中心温度低于调整点时,发出调整点的冲动,温度调整指令到达发热和散热器官,另一方面,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冷,增加发热。 另一方面,交感神经系统会引起皮肤血管的收缩,减少散热,最终导致发热。
功能性低热在体温调节中枢的定点有问题,定点温度上升,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散热功能障碍。
功能性低热怎么治疗?
功能性低热对机体没有实质性影响,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被诊断为功能性低热,不需要特别治疗和中药调理即可。 通过心理治疗,也可以转移患者的观察力,以免过度集中在体温上。
疫情期间低热患者可以先在医院发热门诊检查血常规、血沉和c反应蛋白。 如果上述结果均正常,其他检查无显示器质性病变,功能性低热多。 如果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即使没有明确的诊断,也不要简单地诊断为功能性低热,必须寻找确定病因的方法。
作者的介绍
蒋卫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
华山北院感染科执行主任
简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艾滋病病学组成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症分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症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寄生虫学会艾滋病病学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骨结核集团
擅长:诊断和治疗各种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各种发热性疾病、寄生虫疾病、感染性疾病
华山总院门诊时间:星期一下午(肝病门诊),星期四上午(特需门诊)
华山北院门诊时间:星期二上午,星期三上午
原题:“低烧怎么办? 别慌! 可能是他们惹的祸! ”。
阅读原文。
标题:财讯:低烧了如何办?别慌,也可能是它们惹的祸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14802.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