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生财经杂志网”,我们向网民提供非常全面的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个股等金融投资相关的资讯财经新闻,帮助新手股民学习掌握股票入门基础知识,了解更多丰富精彩的股票金融知识。

主页 > 商业信息 > 财讯: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丨谢冕:琴韵书香悠远

财讯: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丨谢冕:琴韵书香悠远

来源:民生财经杂志作者:金家骏更新时间:2020-12-27 16:15:02阅读:

本篇文章5150字,读完约13分钟

1918年,北京大学第一院红楼(沙滩红楼)建成。 现在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本文照片光明日报192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派陈万里协助美国哈佛大学考古队去甘肃考古。 这是国学门同人目送陈万里时的照片 蔡元培手写,聘请鲁迅为国学门委员会委员。 1940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在大普吉镇拍照,从左开始是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眺望红楼灯火燕园的春天很早就醒了,不出名的湖面上的冰没有融化,春园墙边的桃子静静地开了。 山桃花开得有点寂寞,在人们不知道春天的季节里。 我记得那天心灰意冷。 是诗人离开的日子。 我在鸣鹤园的悬崖上寻找唱着“向着大海,开着春天温暖的花”的迎春花。 不想迎接春天也很着急,只有落魄的花才会忧郁。 连翘是多情的,它用无边的黄金海,安慰我们的春愁。 这一年三月底,时间穿越了这个都郊外的庭院。 一想到当时红楼的灯火之歌,民主广场的悲愤就呼喊,那时是满园春天的意阑珊,花如白昼般明亮,花如雨飞,不知不觉,无声地流淌了120年。 蔡元培在花丛中微笑,洒下如花的太阳。 李大钊依然坐在俄语楼前的绿荫下,总是和他永久的青春在一起。 从他海滩红楼搬来的书,经历了战乱,但依然完好无损,大部分已经收藏在贝公楼旁边的档案馆里。 老师很放心。 我在那里的墨绿色黑暗的旧台灯下,翻阅过散发着百年墨香的《清议报》。 纸上的黄页很脆,能听到声音,让我想起19世纪变黄的夕阳。 这是现在的燕园北大 作为象征性的新型大学,北大与世界各国的名校相比,历史并不悠久。 120年,从中国传来的天干地支历计算了两个甲子,共计不过120个春秋寒暑。 如果我们除去长短的讨论,纵观北大两个甲子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大致摘要和大致总结。 浓缩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切忧患、苦难和追求,记录了中国为摆脱无限苦难而进行的抗争。 因此,北大至今带来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古典缩写,这是《悲欣交集》跨越三个世纪的“漫长”史书。 前世今生的《胎记》北大诞生于风雨飘摇的岁月 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是清光绪二十四年。 这一年,中华大地发生了大事:光绪皇帝顺应维新的主张,下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维新变法。 在变法的敕令中,当年的7月3日“诏立京都师大学堂”的敕令很引人注目。 这预示着开科取士以前传达的终结,从这里发表了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的最新消息。 废除八股,改变策略,使世代实行的科举制度退位,取而代之进行当代通行的现代综合教育。 这项改革的范围非常广泛,以建立新型大学为出发点,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人才培养的旧构想,以建立新的现代教育为目标。 建立京师大学堂在当时并不出奇。 为了这所大学的诞生,当时的总理事务雅门起草了规格很高的文件:“京师大学堂以各省的表率,万国仰望,规模极其广泛,秩序极其详细,从坏到简单,不得失去最初的好体制”。 我们从这些高级语言中可以看到当局将来对这所大学的庄严期待。 但是,随着变法失败,维新变革的政令很快成为废纸,京师大学堂的建校提案也被搁置了。 但幸运的是,设立大学堂的提案还在,成为斧头锡间隙的“幸存者”。 那真是灾难的年月。 六君子弃市,康有为,梁启超出发,年轻皇帝被困在瀛台上……当时中国上空阴天,无限苍茫的星星还很明显,人们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创新,依然有心。 建造京师大学堂的“项目”没有取消,在凋零肃清中默默地等待着。 可能是北京大学前世一生的《胎记》。 北大生于忧患,经历沧桑,心是国运,永不放弃。 北大不仅仅像鲁迅先生说的“总是新的”,而且总是命中注定的“模范国家”,坚定而自强。 方生未死期间北大诞生于历史转折的节点,120年校史前后跨越了19世纪的晚清、20世纪的民国,以及20世纪以来的今天中国的3个世纪。 经历了列强的侵略、国土的没落、战争和动乱蜂拥而至的岁月。 这不是偶然而是宿命,北大出生在中国方生未死之间。 当时,在周围的沉默中,中国志士仁人寻找保存灭亡图的道理,而新型大学的理念是其中重要的“选择”。 来自旧的思考和积习,早期的京师大学堂面临着这样不自然的局面。 那是当初设置的所谓新科,依然是从老学堂搬来的诗、书、礼、易、春秋之路的数量,学生被称为“老公”,可以和仆人们一起,向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予功生、。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选举京师大学堂主管方面很谨慎 清政府任命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任管学大臣 孙家鼐时人事部尚书,赞助大学学士,是朝廷重臣。 他在咸丰九年( 1859 )一甲一人进士、状元及 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都是当朝命官,1889年代理工部尚书,次年3月兼刑部尚书,11月被授予都察院左御史。 光绪十七年( 1891 )前后兼礼部尚书、工部尚书,迅速补于顺天府尹。 短时间内多次官员移动,多次移动,充分证明他是能力和才能很强的士。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通常的官员,他有新的思想,主张“以中学为体,使用西学”的学业宗旨,集以前流传的经学堂和西学的优势于一身。 由于京师大学堂是全国各学堂的顶尖,当局正在寻找学术界的领袖主政北大。 孙家鼐管学大臣之后,正式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是很严格的。 如果作为朝廷命臣的孙家鼐是旧式官僚的话,严复是与众不同的学术界泰斗。 严复是福建侯官人,国学修养弘厚,是学习中西、业通文理、习兼文武的奇才。 年轻时报考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名被录用。 船政学堂在4年间严格学习了英语、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三角、电磁学、光学、音学、热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现代科目。 从船政学堂毕业后,严复与“威远号”一起远赴新加坡、槟城,还乘“扬武号”在黄海和日本海巡航过。 从1877年到1879年,他被严格派遣去英国的普利茅斯大学留学,并在格林尼次海军学院深造,在那里获得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海军战略、海战公法、枪炮阵营等各科知识。 所以,我编造了他的“习兼文武”不是没有根据的。 更重要的是,他在人文学科上的造诣也是国家的领袖,他第一次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进“物竞天选,适者生存”的学说,是他开始翻译的“信、达、雅”三大体。 他当然是有名的非常理想的校长候选人。 我不记得刚为北大铸魂京师大学堂建学校时,不是为现在盛行的大兴土木建了新房子,而是用了哪个皇亲国戚的老房子。 正式挂出北京大学的招牌后,体面的也只有一座红色的建筑物。 今天,红楼也是普通的建筑物。 根据某资料,当时的印刷工厂设置在红楼的底部,有“前店后工厂”的味道。 除红楼外,其余各院系(初期称为“门”,国学门、哲学门等)也“散居”在首都各处。 庄严的学堂藏在任何迂回的小巷里,无论藏在任何古老的刺槐树的浓荫下,都不出声 那天学生的服装,通常是长衣裳,后来也有穿西服的,但大体上是打扮好的名士派。 这样的风俗一直持续着,从沙滩到海淀,基本上 因此民间有“清华财富、北大贫穷”“燕京洋、北大土”的顺口“传世”。 蔡元培是现代名师,在担任新北大校长之前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年轻时读经、史、小学诸书,儒学造诣很深 他是前清的入士,1892年被授予翰林院的庶吉士,1894年补编。 戊戌变化后,回到家乡兴办新学校,提倡民权。 辛丑当时教于上海南洋公学,就任爱国女子学校校长,与章炳麟等人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就任会长。 1898年开始学习日语,1907年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文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史、美学、心理学,41岁开始学习德语。 蔡先生在接管北大之前,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已经是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领袖。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面对校园里弥漫的读书官的旧习惯。 甫上任后,他告诉诸生“大学也是研究学术的机构”,“大学生必须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大学为晋升发财”。 蔡元培主政北大不是为北大盖新房子,而是为北大树立新精神。 这就是鲁迅注意到的北大“新”,不是新家,而是新思想、新精神。 这种新精神,“包罗大典、包罗所有房屋、包罗思想自由、兼容地包裹”(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经验》,《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1号) 那一年,蔡元培站在周围堆积的榛莽之中,义无反顾地执行他的立校主张。 马寅初回顾说,老师在各派兼容并蓄,决不偏袒,比起外界的攻击者,在《答林琴南氏书》中更有严谨的主张(参见《北京大学月刊》第一期)。 因此,各派对学术可以自由研究,但摩擦少,学风变,大欢。 精神遗产蔡元培主政北大一开始,即严肃地发表了他的学业理念:“效仿世界各大学的惯例,遵循思想自由,大致采取兼容性和包主义”,“无论有什么学派,刚的话都是有道理的,有理由的,达到自然淘汰的命运。 据蔡校长的倡议,北大的气象更新了,就像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水。 这就是蔡元培为北大奠定的精神基础,这支粗笔源于他的大胸,大胸侧至今仍有成为风气的大气象。 今天,红楼早就被另一所房子占用了。 现在北大所在的燕园,原来是燕京大学的学校所在地,也是其他的家。 现在燕园的新旧之家当然不是蔡校长建的 蔡校长没有为北大留下“不动产”,他留下的是精神,是与世长存的北大精神。 不管北大住在哪里,慷慨的北大精神总是持续很久没有绝地武士流。 这种精神在所有北大人心中奠定了无形不朽的基础,这是蔡元培为北大铸造的千秋大楼,前人今天给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1937年北平沦陷,北大南迁长沙与清华、南开共同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长沙告急,西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避难途中,衣食还没有保证,校舍的云总是有奢侈的想法。 然后,联合师生绳歌前进,千里之旅,风餐住宿,依然书声呼呼,歌吹野,浩然晾云。 这真是“人受不了担心,回去也不改变乐趣” 为了拯救困难的岁月、危急,千余师生从戎上投笔,远征印刷缅。 硝烟弥漫,科学民主主义的旗帜依然随风飘扬,写着能在远处歌唱的新乐章。 最初反抗法西斯侵略者,后来为了追求自由,争夺民主,共同师生的身影总是冲进了艰难岁月的勇猛游行队伍。 保护学术尊严,一方面是竹歌弦的朗读,另一方面是公正的烛光夜晚的读书,洗耳恭听,是风雨声读书的声音。 住在陋巷,轻易得到温饱,联合师生也没忘记过书窗外的风雨雷,他们把天下事抱在怀里。 腥雨的岁月,李公朴倒下了,“前脚一出大门,后脚就不打算再进大门了! ”我感到悲伤。 他的“最后演讲”令人吃惊,他真的不回来了。 他们的血染红了昆明的街道,他们唤醒了越来越多的人。 但是,即使在那样惨烈的年代,战争也在很远的地方进行,诗依然平静地在这里流传,成长着。 我记得当时冯至从乡下徒步进城讲课,在几十里的乡下小路上,走的时候被美丽的“十四行集”吟诵过。 其间有战争的烟雾,也有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的清雅感情。 在悲愤中,文雅诗人不可避免地发出“招魂”般愤怒的诗句。 “正义,马上回来! 自由,快回来! 光明,快回来! 》为了投身世界反法西斯大决战,师生们身着军服背上武器,与史迪威将军一起深入印支半岛的热带林,与盟军作战。 野人山被困,楚道急行军,队伍中有年轻的联合大诗人穆旦和杜运谢。 为了中国明天的宇宙事业,从联大的低矮的屋檐出了后来的诺奖获得者和二弹一星的元勋。 这是一个毫不惊讶平静的儒教北大人。 如果说蔡元培创造了追求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时代,我经常认为马寅初是这个时代的无耻维护者和实践者。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广场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李大钊发表了“平民胜利”的演讲,蔡元培的演讲是“劳动神圣”,马寅第一次演讲是“中国的希望在于工人”。 可见蔡元培和马寅初是心灵相通的“战友”。 马寅初1951年就任北大校长,他以潇洒的姿态治理学校,继续和保护蔡元培提倡的北大精神。 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马寅初面临着更难的挑战。 “新人口论”的忠告被有组织地包围了。 在批评马寅初的口号中,把“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校长”的大字报贴在了三角上。 马寅初一个人战斗了。 “我将近80岁,即使知道比不上很多人,我也不会一个人骑马出来,在战死之前,向不讲道理地说服的批判者们投降。 “马寅第一个黯然落下帷幕的时代,留下了悲叹的记忆。 王瑶后来痛感地对笔者说。 他对当时在要求解雇马寅初的大字报上签了字深表后悔。 岁月如河,沐浴在 有些人走得很远,有些人参加了。 一切都在继续。 一切庄严沉重,明亮美丽,创造,建设,重复。 也有学者严厉指出北大现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在北大,其实一直拒绝“自私”(当然不需要“精致”),但总是把“无私”放在“自私”面前。 在话语中,不知不觉两个甲子就这样过去了,“中华振兴”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 (作者:加冕,北大中文系教授)  ; (《琴韵书香悠远——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纪念」)(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财讯: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丨谢冕:琴韵书香悠远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3789.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月度热文榜

民生财经杂志介绍

民生财经杂志是领先的财经周刊。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新闻资讯为核心,提供客观及时的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记录、推动、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新闻+数据”为两翼的业务平台全面覆盖中文媒体、英文媒体、高端金融数据等多层次的产品,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全天候国内外权威财经信息,包括宏观、海外、证券、产经、房产、金融、消费、科技、数码、宏观经济看点、微观市场走向、知名财经专家意见等行业权威及时的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