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钩沉|100年前,共产党报刊在上海萌芽
本篇文章4924字,读完约12分钟
一百年前的早春,陈独秀从北京辗转到上海,成立了共产党的初期组织。 中俄通讯社、“共产党”、改版后的“新青年”等信息传递出版平台成为传递共产主义先进思想的重要渠道。 这些新闻杂志上散发的思想火花,一年后点燃了树德的灯光。 1920年2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陈独秀到达上海,入住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取得2号)。 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会上协商,决定成立党组织。 8月,上海共产党初期组织正式成立,征求李大钊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担任书记。 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即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 李达说:“当时党的上海集团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推进事业,另一个是工运事业。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后,特别重视传达先进思想,在信息出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中俄通讯社在红色通信上海共产党初期组织建设期间,在来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中文假名吴廷康)的帮助下,创办了中俄通讯社。 中俄通讯社设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现在淮海中路567取得6号),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负责,楼上亭子之间是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只有一张床和桌子。 中俄通讯社旧址的原貌中俄通讯社的首要任务是向共产国际和俄罗斯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的消息,还向中国人民发表10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实际情况。 稿源大部分取自共产主义国际资料和红塔、海参崴、莫斯科的报纸,少量翻译英国、美国、法国进步文件的复印件。 当时,党组织创立的外国语学院也设在渔阳里6号,杨明斋经常动员学生收发、抄写、油印、校正。 1920年7月2日,上海《民国日报》《世界要闻》栏首次发布了中俄通讯社的《远东俄罗斯合作社状况》,时隔10多天发布了《中俄通讯社露事新闻》。 从那以后,中俄通讯社的原稿陆续出现在国内新闻上(新青年也发表了该原稿),受到各界的关注。 20世纪20年代初,中俄交通不完全顺畅,两国间的信息传递比较困难。 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了欺骗人民,竭力歪曲十月革命,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当时,中国各地报纸上刊登的《世界要闻》大部分来自西方通讯社,对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持敌对态度。 对此,中俄通讯社在1921年1月19日发行于上海《民国日报》的原稿中表示:“这几年,各国在俄罗斯布尔什维克观察到了很多事情。 一开始害怕,然后研究那个主义,最终往往发表那个主义。 其中加入主观意见的人,当然不可避免地互相矛盾……我国人民知道其主义者日益多,但能知道制造新露的工具是什么还是很少的。 “为了中国人民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俄罗斯,中俄通讯社相继向各报提供了《劳农俄罗斯的新教育制度》、《劳农俄罗斯的实业近况》、《新俄罗斯组织汇记》等原稿。 为了介绍列宁的一生事迹,中俄通讯社相继向各报提供了《列宁和托洛次基事略》、《列宁答英国记者底提问》、《列宁劳动底演辞》、《列宁小史》等稿件。 在杨明斋精心策划下,中俄通讯社有计划地选择了大量稿件,为人们理解和研究马列主义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李达的“追忆党的初期活动”,中俄通讯社的“没有挂招牌”,“1921年暑期中止了”。 根据试验,中俄通讯社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刊登的最后一篇原稿是1921年5月4日的《俄罗斯贸易的过去和现在》,迄今为止,该报纸共发表了近70篇新闻发布和通讯原稿。 1921年春,外国语言学社的很多学生被分批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杨明斋也离开了上海,中俄通讯社几乎停止了活动。 中俄通讯社存在期间,之所以把上海《民国日报》作为第一阵地,当然是因为上海共产党初期组织成员邵力子担任广播总经理和《自觉》副刊主编是分不开的。 另外,从1920年11月末开始,上海《民国日报》上也刊登了华露通讯社(或上海华露通讯社、华露社)的原稿。 华俄通讯社和中俄通讯社不能划等号。 那是俄罗斯直接管理的。 例如,1921年5月17日的《广东集团报》(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主办)发表了《本报记者和华俄通讯社驻华社长的谈话》。 本文说:“华俄通讯社是达罗德(总公司是红塔),罗斯。 当时华俄通讯社不仅在上海,还在北京、哈尔滨、奉天(沈阳)等地设立了分部。 该公司在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发表了原稿,限于1925年8月1日。 华俄通讯社和中俄通讯社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一直在做那项工作。 《新青年》最早升华的党刊很多人认为《共产党》是第一本中国共产党刊。 其实,这不正确。 在上海共产党初期组织创立“共产党”的两个多月前,“新青年”已经改版成了其机关刊物。 《新青年》(第一期刊名为《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店发行。 陈独秀此时住在上海嵩山路南口吉益里(现太仓路119取得) 21号(原建筑已经不存在)。 这里也是房间。 以“新青年”问世为标志,兴起了对中国现代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封面1916年冬天,陈独秀去北京筹集杂志资金。 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要求贤若渴,决定邀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 陈独秀表示要回申城,继续编辑《新青年》。 蔡元培希望把“新青年”转移到北京,给予支持。 陈独秀接受诚信,“新青年”部北迁。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了。 《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其中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它可以说是中国比较系统地介绍和解体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 第二年年初,陈独秀在武汉发表了题为“社会改造的做法和信仰”的演讲,提议打破改造社会不合理的阶级制度。 回到北京后,他被警察监视,受到骚扰,为了安全,被李大钊护送到天津。 1920年2月,陈独秀回到上海,住在老渔阳里2号。 这是二楼二楼下面的石库门家,楼上是卧室和书房,亭子之间放垃圾,下面的客堂是“新青年”部和开会的地方。 不久,陈望道、沈雁冰、李汉俊等人参加了“新青年”的工作。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6号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刊登了孙中山《天下为公》和蔡元培《劳动神圣》的题词,刊登了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10多个城市和地区劳动者的现状和劳动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照片。 陈独秀发表的《上海厚生纺织厂湖南女工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坦率地阐述了陈时弊。 李大钊发表的《may day运动史》介绍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起源和意义。 上海共产党的初期组织成立后,必须尽快提交机关刊物。 李达表示,“在推进方面,决定将《新青年》作为公开推进的机关刊物,从八卷一日开始。 《新青年》的改版准备仅一个月,从1920年9月1日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陈独秀主编(到年底为止,他就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杂志由陈望道负责)。 这本杂志的封面中间有地球的图案,从东西两个半球伸出两根强力的手紧紧握住,据说“包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团结”。 这时,《新青年》增加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连续发表了30多个翻译稿和复印件。 陈望道晚年说,“打开《俄罗斯研究》专栏,是举着木旗的作用”。 同年12月,“新青年”为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大讨论,发表了陈独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和质梁任公》和《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等。 《新青年》第八卷第五号封面改版之际,《新青年》脱离上海群益书社,建设了单独的新青年社。 另外,设立总发行所的是法大街279号(今金陵东路近福建南路),由苏新甫主管。 除了“新青年”,新青年社还将发行面向工人、店员的“劳动界”和“上海集团友”。 1920年8月15日,《劳动界》创刊号出版,封面上标示着“总经理销售所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面对面新青年社”。 这应该是《新青年社》第一次看到媒体。 从1920年秋天开始,新青年社陆续发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丛书》,书目广告近10种,实际上加标签8种,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李季译、蔡元培书序的《社会主义史》、黄凌霜译、张伯坚学校的《哲学问题》 《新青年丛书》第8种“阶级斗争”封面1921年2月,《新青年》第8卷第6号在上海发行时,上海法租界巡检查室刑警以“推进过激”为理由,去印刷厂搜索所有原稿,没收新青年社的总发行所,该公司迁往广州 第二年7月,《新青年》停刊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提出决议,重新出版《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从月刊改为季刊,由麒秋白担任主编。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深远杂志,打开民智,振奋了国魂。 从知名杂志迅速发展为上海共产党的初期组织机关刊物,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可以说并非偶然。 《共产党》在毛泽东被誉为“旗帜鲜明”的当时,《新青年》是公开出版的杂志,具有社会影响力。 根据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理论学习和指导工作的需要,应该还有一份内部刊物,“当时上海共产主义集团正在准备出版党刊。 李达任主编》,“该党刊后来被命名为“共产党”,“专门推进和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 1920年11月7日,“共产党”在上海问世,李达担任主编,该月刊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理论机关刊物,在全国秘密发行。 封面上是英语的“communist”(共产主义)和大写字母,有“世界新闻”、“国内新闻”、“中国劳动界新闻”等栏,卷头有社论性的千字“短文”。 创刊号的“短文”是“要把我们的同胞完全救出奴隶境遇,生产工人全体结合起来,不是用革命手段打倒本国、外国的所有资本阶级”、“建设工人国家”、“所有的生产工具都归生产工人所有,所有的权利都归劳动 第五期《短话》说,“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两大使命。 一是经济使命,二是政治使命。 《共产党》第一期封面“共产党”重点推进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关于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建党经验,反驳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坚定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念,中国革命 在李达的主持下,该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政治推进紧密结合,发表了讨论党的基本理论的复印件,刊登了《国家与革命》(第一章)和《俄罗斯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美国共产党党纲》等一系列文献。 另外,报道了上海、唐山等工人运动,指导了正在兴起的工人运动。 除了为中国共产主义者提供必读教材外,还成为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很受欢迎,一期的最高发行量达到5000份以上。 由李大钊组织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通告》中向会员和进步学生推荐过该刊。 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说:“上海出来的‘共产党’,在你那里能理解,不害羞的‘旗帜鲜明’四个字。 《新青年》和《广东群报》上多次刊登了《共产党月刊社》刊物的要点。 但是,为了防止破坏,“共产党”部的地址没有公开,首先设置在旧渔阳里2号,然后转移到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在旧成都北路7取得30号)。 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为此写了写作、译文,没有附上李达用“胡炎”和“江春”、李汉俊用“汗”和“均”、沈雁冰用“P生”、施存统用“ct”等真名。 《共产党》各届封面的李达主编《共产党》冒着很大的风险,比如第三期印刷前上海法租界巡逻室干扰,搜索了重要复印件《告诉中国农民》。 “空在空白页上生气地说“这一面在法巡查室被没收了”。 这是党刊以“打开天窗”的形式暴露敌人的压制言论,抗议的开始。 “共产党”共出版了6期,最后一期印刷了“1921年7月7日出版”,但刊登的罢工资料与8月的事件有关,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应该停止了。 1922年7月21日,梅林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表示:“试图把《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合并成一个刊物。 在我离开之前,“共产党”停止了出版。 这表明,废除“共产党”的理由是考虑与“新青年”合并。 在上海共产党初期组织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信息出版方面的尖锐进取,不禁印象深刻:中俄通讯社是中国第一家红色通讯社,也是江西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的先驱。 改版后的“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刊的开端。 “共产党”首次在中国举起“共产党”的旗帜,成为夜晚明亮的圣火……来源:朱少伟/上观信息原标题:“钩沉|100年前,共产党新闻在上海萌芽” [/h
标题:财讯:钩沉|100年前,共产党报刊在上海萌芽
地址:http://www.mnscw.cn/syxx/9929.html
免责声明:民生财经杂志网致力于提供权威、全面、专业、及时的财经资讯,的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民生财经杂志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财讯:钩沉